重阳节手抄报的办报资料:去粗取精,吸取中华传统孝亲敬老文化的精华
传统孝亲敬老文化,内容丰富,纳入了历代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范畴,已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下面有选择性地引用孔子、孟子和过去启蒙教育有关孝亲敬老的论述,加以剖析,以便吸取其中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在《论语》、《孝经》中,孔子对“孝”的内容、要求、作用、意义,有诸多论述。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孔子还指出,子可諌其父母。如说:“事父母几誎,见志不从,不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有争子,则身不限于不义。故当不义,故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孝经》对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孝,都分别规定了具体的守则。
孟子则进一步将孝亲敬老爱幼推而广之及社会,并将“孝”与“仁”联系在一起,强调君主要“施仁政于民”。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之实,孝亲是也”“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孟子答梁惠王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褥,壮者以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达秦楚之坚曱利兵矣。”
重阳节手抄报图
由清代李毓秀编、经贾有仁修订的《弟子规》,吸取了《论语》、《孟子》、《孝经》、《礼记》中的精华,对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许多阐述,都有可取之处。如书中云:“首孝悌,次谨言。”“泛爱众,而亲仁。”“父母叫,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有过,誎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誎不入,悦复誎,号泣隨,挞无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还有过去一些启蒙教育的内容,对弘扬孝亲敬老文化,也有可取之处。如《三字经》云:“首孝悌,次见闻。”《增广贤文》云:“百行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义。”《神童诗》云:“心血为儿尽,亲年不再来,及时勤孝养,岁月苦相摧。”《幼学琼林》云:“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名贤集》云:“家和贫也好,不义富何如。”《千字文》云:“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由上可见,孝亲敬老文化规定了“孝”的内容、要求、措施、方法,以及“孝”在历代的地位、作用、意义。“孝”涉及个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等修身问题,“孝”涉及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亲爱家人、效忠民族、回报国家等一系列道德行为规范。“孝”与个人、家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联系。”“孝”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具有凝聚力、感召力的伦理道德标准。“孝”与“敬”、“仁”、“义”、“礼”、“忠”、“信”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孝亲敬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