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板报资料:传统尊老文化对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现实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经变迁的传统尊老文化对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现实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传统养老模式“扬弃”,必然受传统尊老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社会里,传统尊老文化的核心——孝观念在传统社会里被绝对化、宗教化,强调父亲为子纲,“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这种经过数千年沉积的形成的传统尊老文化理念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有所弱化,但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亡。孝道的实质是互助互惠、父慈子孝。现代孝的变革之一是孝道已不再是单一纬度的伦理关系,而是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经济交换的内容。因此,在我国农村建立现代养老制度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必须考虑我国具体的文化背景及其变迁。
第一,要批判继承其传统尊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传统尊老文化是将个人养老行为纳入规范性养老行为之中,也就是说,个人养老行为受制于社会养老行为(指当时公认的养老行为规范)。这种因素可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和保证儿女的养老行为。在社会舆论较强的约束力下,特别是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农村,子女不赡养孝敬老人会受到他人的指责,背上不孝罪名,他们至少要尽儿女的义务。这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生活安度晚年。另一方面,人们长期形成的老来有儿养的观念使人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人认为参加社会养老是不光彩的,是儿女不孝,会给儿女丢脸,是家势衰弱的表现,即使子女不孝不敬生活不如意,也要顾全面子委屈自己,不求助其他供养方式养老。这样就可能导致扭曲性养老行为,比如生前不养、死后厚葬。因此,在研究现代养老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心理,避免其消极影响。
重阳节的手抄报
第二,要深刻理解传统尊老文化的内涵,既要抓物质赡养,又要抓精神赡养。传统尊老文化特征之一是重视物质赡养,更重视精神赡养。虽然传统尊老文化强调的精神赡养有特定的含义,有时会脱离物质赡养而强调精神赡养。但对老年人老说,精神赡养却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老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但精神空虚无寄托、孤独,需要精神慰藉。因此,在研究现代养老方案时,即要研究具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又要研究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问题。
第三,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正确估计和利用国家的权利和威望,在国家政策等相关制度的正确引导下建立和完善现代养老模式。如前所述,传统尊老文化的模式是国家性家庭养老。也就是说,国家的支持在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一个有力的国家都能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时,国家不能以暂时条件不够成熟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在研究现代养老方案、建立现代养老模式时,要借鉴传统社会国家在家庭养老的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要正确认识养老问题,努力揭示养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尊老文化与社会系统的整合关系体现为互为作用、和谐统一。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一种关系还是一个过程,养老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受体,而同时还是一个授体。尊老文化在巩固整体,纯洁风气,准备社会运转等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在建立现代尊老文化时,国家应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系统背景中,使两者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