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品味: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品味: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品味:这几句话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从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品味:这几句话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5、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品味: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6、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品味:这几句话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品味: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8、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人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惜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品味:这一段话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9、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品味:本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10、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品味:本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11、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品味:本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精彩抢先看New Top
最热文章榜Hot Top
1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2
初三语文模拟卷现代文阅读试题3
《心声》词语解释练习题4
七年级英语下册1-2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5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练习题及答案6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练习题7
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