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三语文升学考试测试题

时间:2024-03-13 15:26:02 高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升学考试测试题

  语文是一门大科,占分比重大。同时,语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科。不妨看看高三语文升学考试测试题,以下仅供参考!

高三语文升学考试测试题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乘(chénɡ) 烟榻(tà) 逻辑(jí) 锱铢必较(zì)

  B.流弊(bì) 箭镞(zú) 辞藻(zǎo) 不离不即(jì)

  C.蕴藉(jiè) 倒涎(xián) 斟酌(zhuó) 清沁肺腑(xīn)

  D.窸窣(sū) 憎恶(zēnɡ) 精髓(suǐ) 轻鸢剪掠(yuān)

  2.下列词语都出自典故,请查阅有关词典,找到其出处,并解释其意思。

  ①学富五车:

  ②才高八斗:

  ③端木遗风:

  ④柳岸灞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具有文学良心和________力的人像________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②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________的好习惯。

  ③张宇同学的解题思路既新颖,又________,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鉴别 严正 必需 简捷

  B.鉴赏 严肃 必需 简洁

  C.鉴别 严肃 必须 简捷

  D.鉴赏 严正 必须 简洁

  4.下面句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两句是( )

  ①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版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②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③尺牍是书信的代称,因为古代书简大约长一尺,所以叫书简。

  ④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⑤中国诗歌的发展与西方诗歌的发展一样,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

  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引用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话,说的是平淡而又含蓄的诗风。

  ⑧拜伦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篇有《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惠特曼是英国诗人,诗集有《草叶集》《桴鼓集》等。

  5.在横线上填写诗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欲辩已忘言。

  ④美人卷珠帘,________________,但见泪痕湿,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⑥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

  6.“‘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对于“撩人”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与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9题。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8.“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谈谈本段文字里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4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几乎未作任何描写与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却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吧……”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短诗《沙扬娜拉一首》以为佐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活动的。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又充满了离别的轻愁。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当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他所再创造的那幅画面中去——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也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自身想象为诗中的人。

  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它的特点在抒情。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有改动)

  注释:文中的“沙扬娜拉”即日语“再见”的意思。

  10.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长干曲》“整首诗几乎未作任何描写与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对《沙扬娜拉一首》所作的欣赏中,具体地指出了“再创造过程”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第三段中的语句作答)

  13.作者为什么说“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最后一段的文意上看,“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实际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

  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西方人面对这些可能惊奇莫解,中国人却认可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中国艺术家为什么敢于如此大胆地以假当真,将读者与观众“欺弄”到这般地步,非但不遭拒斥,反而乐陶陶地认同?我想,中国的艺术家更懂得读者与观众的欣赏心理——假定这是真的。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或观众会把一部小说当作真实的事件,把一幅画当作真实的景物,把一出戏当作真实的生活场景,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

  西方戏剧家从易卜生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在努力使演员进入角色,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忘掉自己,舞台不过是“四面墙中抽掉一面”的生活实况,观众好像从钥匙眼里去看别人家中发生的事;然而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刚好相反,《空城计》中诸葛亮唱完后,轮到司马懿唱时,诸葛亮可以摘掉胡子,用手巾擦擦汗,喝口茶水润润嗓子,因为他完全清楚观众知道这是唱戏。戏是假的,只有演员的艺术水准和功夫才是货真价实的。这样,东西方的剧场也就截然不同。在西方的剧场里,观众不敢响动,甚至忍住咳嗽,怕破坏剧场的气氛,影响真实感;但在中国的剧场里,观众却哄喊叫好,以刺激演员更卖力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剧场高潮往往比戏剧更能得到满足。

  西方的古典画家同样把真实视为最高的艺术法则。他们采用焦点透视、光线原理与人体解剖学来作画,尽力使观众感到物像的逼真如实,而中国画家却用墨色描绘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了表达的自由,他们将泰山松、黄山云、华山石、庐山瀑超越时空地集于一纸,这种透视不是依据眼睛,而是依据心灵(现代美术理论家称之为“散点透视”,他们甚至还把诗文图鉴都搬到画面上来,与画中种种形象相映成辉。因为中国画家知道观者要看的,不是生活中有的,而是生活中没有的。比如画中的意境、品格、情趣以及笔墨的意蕴。至于小说,更是如此。

  西方的小说家着意刻画他笔下人物皮肤的光泽、衣服的质地与眼神种种细微的变化,努力把他的读者导入如实的感受和逼真的情境中;中国的小说家则只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熊腰虎背,声如洪钟,力能扛鼎”之类的套话来形容一位美女或英豪。因为中国的小说家知道读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物超乎意料的行为,以及故事怎样一步步更牢牢地抓住他们向前发展。

  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

  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价值。

  15.第三自然段“欺弄”一词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概括中西方小说家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

  西方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结合全文,理解“背道而驰”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出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两项( )

  A.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作者认为,中西方艺术家在处理真实性方面,可谓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B.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中国艺术家以假当真,抓住了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心理。

  C.中国观众常沉迷于戏剧的高潮,哄然叫好,相比之下,西方观众看戏则要冷静、理智得多。

  D.“散点透视”就是依据心灵,超越时空,追求艺术真实。

  E.艺术,要表现生活中没有的东西,这是神话小说、科幻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

  三、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0题

  一个小孩儿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儿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儿内疚的把它捧回草地……

  19.可怜的蝴蝶回到草地上以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从这只蝴蝶的角度,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对此进行描述。自拟题目,不超过200字。

  20.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三语文升学考试测试题】相关文章:

升学考试08-04

高三语文2月份月考检测试题带答案08-28

六年级语文的升学考试题09-09

六年级语文升学考试题09-09

六年级语文升学考试模拟试题09-11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和测试题08-30

有关六年级语文升学考试题09-07

小学三年级语文升学考试题09-09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的测试题练习09-22

初三语文期中测试题及答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