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枕藉jí 剽悍piāo 暴虎冯河píng
B 欺诳kuáng 刚劲jìng 自怨自艾yì
C 熨帖yù 筵席yàn 徇私枉法xùn
D古刹chà 两栖xī 泾渭分明jì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针砭 融洽 仗义直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通谍 联袂 弥天大谎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C夙愿 回溯 墨守成规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D 嬉笑 蔓延 平心而论 万事具备 只欠东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洪战辉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崇高的人生追求,对那些逆境厄运加身,总是觉得低人—等,自嗟自伤、怨声载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B以分发给每人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德龙建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
C在学雷锋活动中,校领导率先垂范,广大师生上行下效,踊跃为身患败血病的同学捐款。
D自从五年前执导,出品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贺岁影片,他便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几年都在元旦前推出一部深受观众喜欢的”贺岁影片”。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斯诺克神奇小子丁俊晖虽然再次无缘世界锦标赛正赛,但他的防守控制能力和坚韧意志均有较大提高,相信他明年一定会梦想成真。
B. 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标准的有效落实。
C.与建国初期相比,目前江苏省人均期望寿命已由37岁提高到74岁,跃居全国各省第三位.
D.据有关专家介绍,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禽流感对人类的影响要比动物小的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飓风:自然的暴力
飓风是一种热带气候,它是热带海洋上的一个强低气压区,被狂暴的旋转风包围。在北大西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北部太平洋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上,它被称为台风,在印度洋上又称为旋风。
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风速在每小时120千米以下都称为热带风暴。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 50个达到飓风强度。飓风一词源于“Hudcan”,是加勒比海传说中的邪恶之神。
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它们的动力是水蒸气释放的能量: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
飓风季节从6月1日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最具破坏力的飓风通常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首先,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飓风可产生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的强风,只有最坚固的建筑才能抵挡如此强的风。其次,它们总是携带暴雨,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第三,最为可怕的是,飓风有时会引发风暴潮现象。所谓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飓风推动水位提升的海水抵达海岸可能造成洪水滔天。
飓风一旦抵达陆地,由于断绝了热海水提供的热能,通常迅速偃旗息鼓。但是,如果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
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海面温度如何影响热带风暴的形成。部分影响是直接的:海面热水相当于飓风的燃料;但是,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海面温度变化总是伴随着部分大气变化,而大气变化又会影响海洋信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多少。1999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气象学家彼得森说:“我们确实知道,飓风的猛烈程度与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造成海水温度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风将接踵而至。”但除了人类的影响,各种自然循环同样影响着热带风暴的形成。比如说,当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出现时,高海拔风向受到影响,这时大西洋上产生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飓风的形成同样与同温层风向、海洋局部区域温度、西非的降雨有关。
2005年的风暴有:阿琳、布雷特、辛迪、丹尼斯、艾米丽等。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今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
(节选自2005年第9期《青年文摘》)
5.有关飓风的形成要件或飓风威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带气旋的风速得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含120千米每小时),才能成为飓风。
B.海平面温度要高于26.5℃,借助水蒸气释放的能量作动力。
C.飓风的强风风速都在每小时320千米以上,破坏力极强。
D.飓风会造成海平面快速上升,携带暴雨,造成洪水滔天,引发灾难性洪水。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6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持续6个月的飓风季节中,8月中旬和10月中旬是飓风破坏力最强的时期。
B.风暴潮的出现是飓风的淫威表现之一,它是海平面在狂风和超低气压作用下造成高度达到7.5米的海平面上升现象。
C.风暴眼是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在海水热量的作用下空气迅速旋转上升而形成的超低压区域,飓风需要风暴眼的支持。
D.热带风暴的形成与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受各种自然循环的影响。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形成了飓风。因此,每年产生的飓风数量是热带风暴数量的二分之一。
B.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海面温度的影响,但海面温度将直接影响其猛烈程度。
C.形成于海洋上的飓风抵达陆地后,失去了水蒸气释放的能量动力,立刻就会消失。
D.1999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
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见注一)、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见注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见注二),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国。
③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①臣请谒其故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①而天下不以为暴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①以因于齐、赵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9.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周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②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四、(23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6分)
译文:
(2)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4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2分)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6分)
1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六国破灭, , ,弊在赂秦。(贾谊《过秦论》)
(2)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3)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4~17题
庐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一一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平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4、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15、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5分〕
16、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17、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亭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8、按照下面的提示语,为“网络”写两条宣传语。(6分)
示例: 提示语:连通公司是中国的一个通信公司,主要经营通信业务。它的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使中国的通信市场走向了竞争的良好态势,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宣传语:情系中国,连通四海。
(1)提示语: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沟通手段,IP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信箱、网上聊天等功能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交流、帮助更容易、更方便、更迅速。
宣传语:①
(2)提示语:网络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新闻、时讯、资料、图片等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人们了解生活信息、上网学习、查找知识变得更方便、更容易。
宣传语:
②
19、把下面6个备选的句子组合后填入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出句子序号即可),使这段文字语言排列合理,语意连贯。(3分)
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
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
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
②连绵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
③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桕,把小河迎进村里。
④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
⑤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
⑥村外田畴一片,碧波无垠。
20、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6分)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错误 ,改正 。
(2)错误 ,改正 。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系从德国进口,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那个日本间谍看到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地晾着短裤、袜子,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由此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大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这里说的细节是指那些细小的常常不引人注意的环节,但就是这些细节有时起到决定全局的作用。社会生活中你可能遇见过许多类似的情况。请以“细节与全局”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B;2、C;3、B;4、C;
二、每小题3分5、C;6、C;7、B
三、8.D 9.C 10.A
四、11、(1)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市朝、争、顾、去,每个词1分;句式2分)
(2)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
12、(1)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冷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2分)
(2)内容上,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人物孤寂思怨之情。(2分)写法上,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2分)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3、略
五、(22分)
14、(1)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每点2分)
15、(1)这句话是说,在现代旅游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浊的快乐。
(2)很少从内心深处体悟自然本身的闲逸情趣。(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16、第一处实写雾的浓重,渲染了阴杀的气氛。第二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脑海中不断涌出“失落的一些事物”、“一些具体的人”,表现心情的茫然、烦闷。 (每点3分)
17、作者认为庐山的本质是人的气息,壮丽,秀美,清爽,渴求淡泊(2分),但这些渐渐消失了(1分),庐山现在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2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2分)。
六、18、①远在天涯,近在网内。②各尽所能,各取所须.
19.参考答案:②④⑤⑥①③ 全对得3分,有错误即不得分。
20、(三处错误,找出两处即可)第一处错误是“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改为“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或改为“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第二处错误是“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或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加”。
第三处错误是“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丈本形式的进化”,改为“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多媒体形式的进化
参考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而张仪说:“不如
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让我听听你的意见吧。”
张仪回答说:“……蜀国,只是个偏僻的西方小国,是那里一些戎狄部族的首领,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我听说‘要争名就要在朝廷里争,要争利就要在市场上争。’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过,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开拓疆土;要想兵力强盛,就必须让人民富足;要想称帝称王,就要广施恩德。有了这三方面的条件,帝王之业也就随之而来了。现在大王的地盘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能从较容易的事情做起。那蜀国,确实是个西方的偏僻小国,是戎狄部族的首领,而且他们内部还有像夏桀和商纣统治时发生的那种祸乱。如果让秦国去攻打它,那就好比让豺狼去追赶羊群一样容易。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就能扩大领土;得到蜀国的财富足以使我们的百姓富裕;这一仗不需要死伤很多人,却能很快使蜀国顺服。这样我们攻克了一个国家,而天下人却不认为我们残暴;我们得到了蜀国的全部财富,诸侯们却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攻打韩国,威逼天子,威逼天子这种事,名声很坏,而且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攻伐无罪的韩国)还会落个不义的坏名声,去攻打普天下人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是很危险的!请让我说明危险的原因吧:周王室是天下各国共同尊崇的王室,齐国是同韩国、周王室结盟的国家。周王室知道自己将要失掉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将丢失三川,它们两国一定会齐心合力,去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力量,并向楚国和魏国请求救兵。如果是周王室把鼎送给楚国,韩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没法阻拦的。所以我说伐韩攻周是有风险的,不如攻打蜀国稳妥。秦惠王说:“说得对!我听你的。”
于是:秦国就起兵攻打蜀国,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蜀国国君改称蜀侯,秦国又派陈庄去作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隶属于秦国,秦国便更加富强起来,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更多相关文章:
2.2016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
5.2016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
7.2016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10.2016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