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题

发布时间:2017-11-17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2016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偌(ruo)大  无暇(xia)  折(zhe)磨  薄(bo)暮

  B.赝(yan)品  茎(jing)条  芜(wu)菁  湛(zhen)蓝

  C.咀(ji)嚼  忏(chan)悔  眺(tiao)望  窥(kui)视

  D.一绺(luo)  积攒(zan)  痼(gu)疾  罹(li)难

  2.下列文字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动于衷  胼手低足  振耳欲聋  老态龙钟

  B.难以置信  焦头烂额  手屈一指  目瞪口呆

  C.精疲力竭  兴高采烈  若有所思  一瞬即逝

  D.从容不迫  平水相逢  冥顽不化  兢兢业业

  3.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________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应该记载新的发现和新的结论,________使人们获得新的知识。这篇研究社会改革的论文就做到了这一点,________中心论点很有创见,________在各个分论点中发表独特的见解,例如,择优汰劣的原则是不可抗拒的,________它是自然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则。[    ]

  A.因此  并且  尽管  还  因为

  B.因此  从而  不仅  而且  因而

  C.尤其  并且  由于  从而  因为

  D.何况  从而  不仅  而且  虽然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当前的某些报刊杂志存在着________成语的不良现象。

  (2)由于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慢慢________,雪线逐渐下降。

  (3)正月初一,________有两万多人来到长白山赏雪、滑雪。

  (4)这道证明题________了三层意思,需要层层剥开,才能证明出来。[    ]

  A.滥用  溶解  估量  包含

  B.乱用  融解  估计  包涵

  C.乱用  溶化  估计  包含

  D.滥用  融解  估计  包涵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刘厂长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作起报告来常常是夸夸其谈。

  B.炒的很火的“歌星演唱会”,演唱大失水准,只有一两支歌差强人意。

  C.文学评论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抄袭同日而语。

  D.共产党人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成金科玉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B.他的批评,措辞太尖锐,妨害了作家和出版机构的名誉和权益。

  C.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以青年师生为主。

  D.有些作家背离了大众的欣赏习惯,弄些非驴非马的东西,却自诩是在搞艺术探索,真是荒谬。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比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8.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句是[    ]

  A.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

  B.他(弗拉季米尔)沉思起来,咀嚼着“奋斗”两字,向爱斯特拉冈说:“哦,你又来了。”

  C.清澈的河水急急的流过,河心那些光滑的、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的巨大的蛋。

  D.在危险的、弄的焦头烂额的蒸馏过程中,又添进了七种星球金属冶炼,后来又放在水银和塞浦路斯石矾中加工,再投入猪油中煮熬,最后,乌苏拉的这笔珍贵的祖产变成了一团粘在锅底里挖不下来的锅巴。

  二、填空题

  1.《变形记》写于________年,发表于________年,它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的一篇有代表性的________的小说。在当代欧美文学史上,人们称它为________的一块基石。他的作品善于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惑,作品情节________,而蕴含深意。他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________和________。

  《变形记》的主人公________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等重重压迫之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发生“异化”的,小说的故事情节虽荒唐,但十分清醒地揭露了________利害关系。

  2.《墙上的斑点》是________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的第一篇________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________,展示________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流派。

  《墙上的斑点》描写了一个女人把爬在墙上的________当做一个________,并以此为________,广泛展开联想。小说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________,来表现了他所认为的人类________。

  3.萨缪尔·贝克特是________国________派________作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人。他被认为是________派戏剧的领袖人物之一。1952年戏剧《________》的出版,标志着作家后期创作的开始。1969年,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________和________作品使现代人从________中得到振奋”,荣获了诺贝尔奖。

  《等待戈多》是一出________幕剧,剧中五个人物________(戈戈)和________(狄狄),一主一仆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戈多的信使________。剧本通过写莫名其妙地等待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

  4.《百年孤独》是________国杰出的________代表作家________的一部________小说。该小说作为一部完整的小说最早在________发行,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是拉丁美洲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________”是其基本特征。

  《百年孤独》以拉美的一个小村镇________为背景,描写了________家族________代人的命运,反映了拉丁美洲长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以及拉美人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本文是小说的第________章,写________人的到来,打破了________的安宁,主人公________在________人的影响下疯狂地________和盲目地________,最后都归于失败。

  三、阅读下列课内语段,完成课后问题

  (一)

  现在怎么办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在黑暗中环视了一下四周不久他便发现,他现在几乎再也动弹不了了。他对此不感到惊异,他反倒觉得,他________(qi)今居然一直能用这些细腿活动,这才是不自然的。此外他感到相当舒适。他虽然感到浑身疼痛,但是他觉得,疼痛仿佛正在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背上那只烂苹果以及四周蒙上了软乎乎的尘土的那个发炎的部位他几乎已经感觉不到。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窗户外面的朦胧晨________(xi),他还经历着了。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1.给空格处填写汉字。

  (qi)________  (xi)________

  2.为画横线的句子加标点。

  3.格里高尔的“这个意见”与妹妹的“意见”一样吗?为什么?

  答:________

  4.本段表现出格里高尔怎样的性格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

  5.本段中格里高尔对自己再也不能动了并不感到惊异,反而感到舒适,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

  6.对“他虽然感到浑身疼痛,但是他觉得,疼痛仿佛正在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这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格里高尔浑身已完全麻木了,浑身究竟疼与不疼,浑身哪儿舒服与不舒服,他根本就没有感觉。

  B.格里高尔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疗养,他的伤已好的差不多了,所以他已不怎么感到疼痛了。

  C.格里高尔浑身的疼痛根本没有消失,这从“渐渐”“会完全消失”可以看出。

  D.格里高尔有一种顽强的毅力,他时刻保持着一种乐观主义,并不把疼痛放在心上,所以疼痛“仿佛”在“渐渐减轻”。

  (二)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社会创造精神不久就烟消云散了,他被磁铁热、天文计算、炼金梦以及想认识世界奇迹的渴望逮住了心窍。富有闯荡精神的、整洁的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变成了一个外表怠惰、衣着马虎的人。他胡子拉碴一大把,乌苏拉费了很大的劲才用菜刀给他收拾干净。有人认为他中了某种妖术。但是,当他把伐木工具扛肩上,叫大伙集合起来去开辟一条小道,以便把马贡多同伟大的发明联系起来的时候,就连深信他已经发疯的人也丢开了活计和家庭,跟着他去了。

  7.为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心窍:________

  怠惰:________

  8.对于“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社会创造精神不久就烟消云散了”中的“社会创造精神”,结合上下文做具体解释。

  答:________

  9.“磁铁热”、“天文计算”、“炼金梦”是实际发生的事,但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答:________

  10.本是一个“富有闯荡精神的、整洁的”阿卡迪奥,为什么一下变成了一个“外表怠惰、衣着马虎”的人,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

  11.“有人认为他中了某种妖术”,“有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认为他中了“妖术”?

  答:________

  12.对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非常凶狠,人们都怕他,不敢不跟他去。

  B.因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是他们的首领,人们都尊重他,不好意思不跟他去。

  C.人们虽然有疑问,但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光明目标”所诱惑,不由自主地跟他去。

  D.抱着无所谓、试试看的心态,有意无意,随随便便地跟着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去。

  四、课外阅读。

  穷鬼

  莫泊桑(法)

  别看他又穷又残废,当初却也有过几天比较好过的日子。

  十五岁那年,在通往瓦维尔的大道上,他的双腿被一辆大车碾断。从那以后,他便晃晃悠悠架着两根木拐在路旁那些农庄里串来串去要饭为生;因为架拐日久,两肩就高耸到了耳旁,脑袋也就好比夹在两座山峰的中间。

  他本是比埃特村的本堂神父于万灵节的前夕,在一条沟里捡着的弃婴,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尼古拉·诸圣。他仗着大家的慈悲布施长大,没受过任何教育;村里的面包房老板为了逗笑取乐,请他喝了几杯烧酒,害他成了残废,从此他就成了个流浪汉,除了伸手求乞,不会干丝毫别的事。

  从前,德·阿瓦里男爵夫人在紧挨府邸的农庄里,鸡窝旁边,给他留下一块铺着干草类似狗窝的地方,他可以在那里睡觉;饿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到了官邸厨下,总可以得到一块面包和一杯苹果酒。老太太还常常从门前台阶上,或从卧室的窗口丢给他几个铜子儿。现在老太太已经去世了。

  在村子里,人们是不大给他东西吃的;人们是太清楚他的为人了;四十年来,老看见他那披着破烂衣衫的残废身子架在两条木拐上面,从这家茅屋走到那家茅屋,人们早已感到厌烦。可是他呢,一点也不想走开,因为在地球上,除了这一角落,除了他在里边苦挨岁月的三四个村落外,他并不认识别的地方。他自己限定了要饭的区域,他的习惯是不走出界外,所以他总也不会越出这个界限。

  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树木后面是否还有世界。他心里也从不思索这个问题。那些乡下人老在自己的田边或沟边遇见他,感到心烦,常常这样高声问他:

  “为什么你不到别的村子去,老在这儿拐来拐去?”

  他总是一言不答地走了开去,心中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穷人害怕的东西何止千百种;陌生的面孔,素不相识的人的斥骂和疑虑的眼光,大道上成对走着的宪兵,这一切都叫他害怕;他见了宪兵常常本能地钻进灌木丛中或躲在石子堆后面。

  ……

  他没有藏身之处,没有家庭,没有茅屋,没有躲避风雨的地方。夏天他到处睡觉;冬天他异常巧妙地溜进人家的谷仓或牛羊圈里睡觉。他总不等人家发现他的踪迹就已先离开。他知道从哪些窟窿可以钻进这些房子;因为操纵木拐,两臂变得强壮惊人,他仅仅凭着手腕的力量就能爬到收藏干草的顶楼里;遇到他挨家挨户讨饭讨得足够吃的时候,他还会在那里接连待四五天不下来。

  他尽管生活在人群中,却跟林中野兽一样,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吊钟”,因为他在两根木棍当中摆来摆去,活像吊在木架中间的一口钟。

  两天以来,他一点东西也没下肚。现在没有人再给他吃的了。终于谁也不要他了。农妇们站在自己门口一看到他,就老远地喊道:

  “你还不走开,你这个下流东西!三天前我不是刚给过你一块面包吗?”

  他于是架着木拐转过身,走到旁边的人家,在那里他受到同样的接待。

  妇人们站在各自门口互相表示意见说:

  “我们不能整年养着这个一事不做的懒汉啊。”

  可是这个懒汉每天都需要吃东西。

  他已走遍了圣伊莱尔、瓦维尔和比埃特,没有讨得一个小钱或一块面包。现在只有图尔诺尔一处希望了:可是他得在大道上走两法里,肚子和衣袋一样空空如也,他感到累得再也不能挪动。

  不过他还是出发了。

  那时正是十二月,寒风在田地里刮着,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呼啸着;低暗的天空里云块飞驰,匆匆地不知要奔向何方。残疾人慢慢地走着,很费力地一先一后移动着两只拐棍,一面用留下的一条弯曲的腿支着身子,这条腿的下端还留着一只畸形脚,裹着一块破布。

  ……

  他被关到镇上的监牢里。宪兵们想不到他会需要东西吃,就这样把他撂到第二天。

  不过等到一清早,人们来审讯他的时候,却看见他已经死在地上。多么出人意料啊!

  1.小说开始写道“他当初却也有过几天比较好过的日子”指的是:(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答:________

  2.“他自己限定了要饭的区域,他的习惯是不走出界外,所以他总也不会越出这个界限。”文中解释了他有这一“习惯”的原因。这一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中的内容作答)

  答:________

  3.“不过他还是出发了”,从文中找出与这一句相照应的话。

  答:________

  4.节选部分有一处环境描写,试分析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写出两条作用来)

  答:(1)________

  (2)________

  5.小说中懒汉没有说一句话,“差不多失去语言能力”,是因为:(可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作者这样写一个小说的主人公,其用意是什么?

  答:(1)________

  (2)________

  6.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人们厌烦“残废人”的乞讨,是因为他四十年来总是在他们眼前“串来串去”,“人们太清楚他的为人了”,他从来没有干一点事情。

  B.“残废人”不走出他自己限定的要饭区域,是因为他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出去也会受到在这个区域内同样的接待。

  C.作者没有写“残废人”的一句对话,主要是写了他的外貌和心理活动。

  D.作者一方面表示了对“残废人”身边的人的冷酷和残忍的愤怒,一方面也流露出了对“残废人”深深的同情。

  E.小说充分暴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面。但也可以从小说中看出作者的悲观主义的色彩。

  (二)

  优哉游哉

  海因里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着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嚓!再来一下,咔嚓!德国人有句俗话: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察!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咔嚓!这四下“咔察”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很利于捕鱼。”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伧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的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使他的心都炸开了:“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已经装满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八次出海,那您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他兴奋的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鱼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店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了一下卡住了嗓子的他。“然后又怎么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用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曾几何时他也认为,他今天工作为的是有朝一日不必再工作。此时,在他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嫉妒。

  7.作者三次写到渔夫的“衣着寒伧”,其作用是:

  (1)________

  (2)________

  8.“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伧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几乎一扫而光。”两句话中的惋惜的内涵是否相同?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

  9.文中五次提到“咔嚓”声,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

  10.“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游客为什么感到这样的“兴奋”呢?

  答:________

  11.“此时,在他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嫉妒”,请说说“嫉妒”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

  12.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渔夫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足。

  B.游客和渔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都不一样,但殊途同归,这种相同的结果让人深思。

  C.这是一篇很富哲理的小说,作者在文中对现代工业文明作了轻轻的嘲讽。

  D.作者所流露出的对现代文明的否定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明显地带有消极因素。

  E.小说通过对话来展开,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怎样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一主题。(桑少卿)

精彩抢先看Ne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