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阶段质量评估精练精析测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7-12-02  编辑:pinda4 手机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氤氲 揾泪 面露愠色 晕头转向

  B.撩拨 镣铐 眼花缭乱 穷困潦倒

  C.监考 信笺 缄默无言 东渐于海

  D.休憩 收讫 迄无音信 锲而不舍

  【解析】选C。C项,都读jiān。A项,“揾”读wèn,“愠”读yùn,其余读yūn;B项,“镣”读liào,其余的读liáo;D项,“憩”“讫”“迄”,读qì,“锲”读q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这些天来,导致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检疫速度加快,每天都有大量积压的疑似病例通过检测证实为确诊病例。

  B.398天后,刘翔回来了。2009年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他虽然以肉眼难辨的差距获得亚军,但人们仍不吝赞誉之词。

  C.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市民文化生活,澳门特区政府决定将原澳门室内乐团扩建为双管编制的管弦乐团,定名为“澳门乐团”。

  D.随着金融、地产、科技等板块估值泡沫的破裂,持有沙钢集团29.8%股权的沈文荣,以近200多亿元的财富成为7年来首次登上中国首富宝座的传统制造业富人。

  【解析】选B。A项句式杂糅,“导致……的原因,是因为……”,两种句式混用。C项搭配不当,“提高”与“市民文化生活”不搭配。D项“近200多亿元”,数字表达不合逻辑。

  3.下面一个句子太长,表达不够清晰,请将它改写为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内容不能增删,原意不能改变。(3分)

  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透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取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内职业生涯)加上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外职业生涯)构成职业生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长句变短句要“拆”,把中心语的并列修饰成分分开,分别与句中联系它们的成分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几个分句。

  答案:职业生涯可分为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或“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构成职业生涯”,或“职业生涯是由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构成的”),内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透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取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外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4.请概括自去年10月份以来全国发电量的变化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18个字。(6分)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国发电量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连续大幅下滑。今年二季度后逐步止滑趋稳,4月份和5月份全国发电量为3.55%和3.54%的负增长。6月份,全国发电量3 09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9%。其中水电量625.63亿千瓦时,火电量

  2 415.76亿千瓦时,核电量51.89亿千瓦时,同比增幅均在3%以上。

  全国发电量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连续下滑,止滑趋稳,出现回升。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粜,二十病农 病:损害,伤害

  B.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论:研究,判断

  C.遂报强吴,观兵中国 报:回报,报答

  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致:取得,得到

  【解析】选C。报:报复,报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选B。A项①于是;②竟然,却。B项①②就。C项①用,拿;②因为。D项①就;②可是。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计然曾说,在打仗之前,要准备好物资;只有了解了货物何时有用,才算懂得了商品的价值;而善于将“时”与“用”进行比照,就能看清楚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

  B.计然懂得通过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来探知物价的涨跌规律的道理:市场上面的物价贵到了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了极点,就要返归于贵。

  C.范蠡十年中有九年时间赚得钱财,他曾三次赚得千金之财,而将第二次所得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

  D.这两段文字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解析】选C。“九年”应为“十九年”,“而将第二次所得”应改为“两次”。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商品价格贵到了最高点就会返回来低廉,低廉达到了最贱的时候就会返回来要昂贵。

  (2)既然(这些策略)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

  (3)后来(范蠡)年老体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于有了万贯家财。

  三、古诗词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9.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联上句“衰发萧萧”让人仿佛看见诗人的白发稀疏、老态颓唐,而下句的“上元灯”又让人想像灯火通明的场景,可见,使用的是对比反衬的手法。

  答案:反衬手法;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心来的感慨。

  10.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全诗分析一个“笑”字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凄苦、无奈又强作笑颜的复杂情绪。

  答案: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3)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4)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节选〉》)

  (5)______________,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6)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7)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8)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1) 一时多少豪杰 (2)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山重水复疑无路 (4) 恐美人之迟暮

  (5) 不患寡而患不均 (6) 八百里分麾下灸 (7) 君子生非异也 (8) 奈何取之尽锱铢

  五、文学类文本(1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1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开头第一句“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应从两个角度回答:结构上领起下文、引发兴趣和内容上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答案: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榆树的描写;③表现出这棵树给“我”的强烈震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3.文章第③小节用较多笔墨写了一堆砖垛,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旨在赞扬榆树的顽强以及像榆树一样的人的坚强品格。写“砖垛”是为了衬托榆树的顽强。

  答案:写这堆砖垛,是为了具体形象地表现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反衬”)出榆树固执顽强的生命力。

  14.赏析文章第小节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勾勒出榆树的外形特点,充实了榆树的形象内涵,把对榆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与对老人坚强精神品格的赞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作者讴歌生命的主旨。

  15.作者为什么“向一棵树鞠躬”?试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应着眼全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树→人→民族精神,作者“鞠躬”是对这三者表示的敬意。因此应包括三个要点,即对树、对人、对民族精神的讴歌赞扬。

  答案:①这棵树虽然生长在砖垛上,但它没有屈服,而是顺势生长,长成了灌木丛,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②像树一样的老人,面对儿子病逝、儿媳改嫁的厄运,艰难地把孙子孙女抚养成人,也表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品格。

  ③由这样一位老人,作者联想到我们的民族也有一种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讴歌。

  六、论述类文本(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刘细良

  如果以人类生产活动建立在利用何种能源的基础上来作为划分标准,那么,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相应地分为“原生态”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与现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对应人类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未来的生态社会)和三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认为“当每个人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时,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不可否认这一经济学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这一理论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阈值。资源经济学研究表明,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前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困惑。如果任其永远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不幸言中。

  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它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要较快增长以改善民生、增进福利,又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面对双重压力,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光明日报》2009.06.10,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经济,未来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又回归到低碳经济。

  B.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经济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又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C.如果听任高碳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高烧”的地球将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变为现实。

  D.当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中国选择和发达国家一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选C。A.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原生态”低碳经济,未来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B.“又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错,应是“然而这一理论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阈值”。D.“中国选择和发达国家一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和发达国家一样”错,应是“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17.分条概述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结果和实质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果:(1)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2)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3)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给人类经济增长带来了诸多困惑。

  实质:(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牺牲环境效益。(2)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18.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模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人类选择这一模式的原因是:(1)当今社会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2)为了不仅让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要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

  七、实用类文本(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

  19.温总理在解释“快乐”的含义时引用了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对引用此诗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天来临,大地开花,冰河解冻,万象更新,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希望,人们心头油然而生兴奋感、自豪感……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B.人民的快乐要是和大地开花、河流解冻一样是发自内心的,而不能用什么具体的指标衡量。只要政府秉公行事,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人民就一定会过上快乐的生活。

  C.温总理的发言谈笑风生,文采横溢,使听者为之动容振奋。

  D.温总理引用此诗幽默含蓄地表达了“快乐”的深刻内涵。

  【解析】选C。本句只从温总理发言的外在形式进行表述,和艾青的诗句无关。

  20.温总理的答记者问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且一语中的。请阅读文中画线句“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一句的上下文,对温总理这句话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和语言的表达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1)触及的社会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第(1)题时应联系下文温总理对农民工、艾滋病人的遗孤、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等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来回答。解答第(2)题时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二是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案:(1)这句话触及了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就目前中国国家状况来看,我们的发展速度不决定于东部发达地区,不决定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群,而决定于发展滞后地区和弱势群体。

  (2)这一恰切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21.孔子曾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本文的引用和介绍,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总理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要从总理的语言、行动中去总结和概括,二要注意文中出现的直接表现总理形象的词语,如“充满了忧患”“直面挑战,毫不退缩”、“坦诚、自信”等。

  答案:①具有民生思想和公仆精神,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与人民心心相印。

  ②冷静、坦诚、自信,充满忧患意识。

  八、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精彩抢先看Ne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