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7-11-09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2016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

  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量身打造”的概念——“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

  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

  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而

  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品的

  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

  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

  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

  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莫 言自己说,

  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

  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 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一部文学作品,越是

  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只有那些贴近

  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

  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随

  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动与交叉

  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

  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

  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

  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一些媒体还把此次新闻与中国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自

  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

  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钟声)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中国人民生

  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影响力。

  B. 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

  同的精神财富。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样的作品就

  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新认识、了

  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B.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C. 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文学的

  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D. 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地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的授奖评语是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

  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B.莫言作品于世界而言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

  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D. 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不断为人

  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

  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

  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

  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

  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

  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

  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

  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

  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

  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颖脱不群

  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C.于半道栗里要之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群:合群

  聊:悠闲

  要:邀请

  舆:抬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D.即便就酌,醉而归

  乐琴书以消忧

  乃瞻衡宇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

  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

  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

  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

  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答: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释:①行子:出行的人。

  8.本诗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5 分)

  答:

  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一分)

  (1)

  (2)渔舟唱晚,

  ,风飘飘而吹衣……

  ,雁阵惊寒,

  ,乐天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王勃《滕王阁序》)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5 分)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

  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

  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

  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

  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

  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

  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

  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

  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

  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

  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

  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

  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

  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

  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 风,

  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

  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

  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

  1810年后 ,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

  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

  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

  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 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

  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

  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

  了我们。

  什么胜 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系拿破仑1805年12月

  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 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来获得

  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

  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

  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贝多芬远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

  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

  B.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

  观。对于这一点,申德勒、格里尔巴策和舒曼都有相关评论。

  C.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正如《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和《第九交响乐》所展

  示的一样,然而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D.自 1810 年后,贝多芬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清楚的思想变得模糊了,乐思也完全消失了,情操里都

  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

  E.贝多芬的不朽不仅在于他的音乐作品,还在于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赠给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

  种奋斗的欢乐,一种人生的激励。

  12.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 分)

  答:

  13.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

  明。(6 分)

  答:

  14.作者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第 II 卷(表达题共 80 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 当的一项是()(3 分)

  A.10 月,中国的球迷迎来了第六次 NBA 中国赛,此番来华的球队是大家熟悉的热火和快船队,两队都

  有联盟顶级巨星坐镇,球迷们能够亲眼目睹自己的偶像,无不拍手称快。

  B.他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

  休的豪气。

  C.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D.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尽管西方人也普遍奉行物质主义,但宗教价值观、成熟的监管框架和法治对于界定什么是可以接受

  的商业行为起到一定作用是无疑的。

  B.部分学者认为: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信号灯设置较多地考虑到车辆而忽

  视了行人造成的。

  C.美联社认为,美国派航母通行南海的做法会引发中国的不满,但同时会对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的菲律

  宾和越南起到支持与安抚作用。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

  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1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曾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两个人生驿站,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

  其身”的中国文人的人格特点。

  ①两者相互补充,一退一进

  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③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

  了对有限人生的超越④他们就会转入精神驿站,通过与自然为伍的精神张扬

  ⑤如果在现实世界中

  积极入世之路滞涩难通

  ⑥共同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格⑦实现与天地精神共舞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A.③①②⑥⑦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⑦

  C.③①⑥⑤④②⑦

  D.①③⑥⑦④⑤②

  18.从下列所给 词语中选择正确的填入横线空格处,每空 1 分(5 分)

  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_________“立言”,其终极目的

  就是“行道”,_________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_________。这样

  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中写《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

  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

  _________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_________。

  或是

  还是

  或者

  甚至

  熏陶

  熏沐

  充分

  充足

  基础 基本

  答:

  19. 现实当下,人们都在追问幸福是生么?有人认为:幸福是悠悠然委身于江南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

  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那份闲情;有人认为:幸福是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身旁陌生人一句亲切的问

  候。那你的认为呢?请根据上述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与例句大致相似(字数不必相同)。(6 分)

  幸福是

  幸福是

  五、写作(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但每到逢年过节总有燃放爆竹声不绝于耳;尽

  管交通规则明确规定红灯时禁止通行,但是总有人在红灯时与机动车争道;尽管考试规则规定不许作弊,

  但各级考试总有人频频顶风作案......且此类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有人看

  到别人放了鞭炮,闯了红灯,舞了弊后并未受到惩处,感到自己没有这么做“吃亏”了,于是也跃跃欲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下一页看答案)

相关推荐

精彩抢先看Ne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