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阡陌(mo) 窈(yao)然 庐冢(zhong) 日削(xue)月割
B.钿(dian)头 江渚(zhu) 惘(wang)然 氓(meng)之蚩蚩
C.机杼(zhu) 商贾(gu) 訇(hong)然 将(jiang)子无怒
D.陨(yun)落 譬(pi)如 栖(qi)息 否(pi)极泰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夙兴夜寐 与子偕作 青青子衿 周公吐哺
B.摧眉折腰 庄周梦蝶 贻笑大方 智力孤危
C.桴止响腾 甘败下风 既往不究 呦呦鹿鸣
D.嘉宾满座 绕树三匝 洗耳恭听 物是人非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主要是“信息泡沫”,这是开发商蓄意制造的,目的是误导消费者,拉高房价,牟取暴利。
B.原本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但转眼间销售额却一落千丈,形势的剧变迫使这位年轻的厂长当机立断,停止了生产。
C.周国平和于丹、易中天虽是同属文化圈,而且同是如日中天的名人,但价值观的南辕北辙很难使他们走到一起,真正对国学进行有益的探讨。
D“富人比穷人更讲信用”这个观点曾经在经济学界风行一时,而尤努斯博士却认为“穷人比富人更讲信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委托其他个人或机构筹款的行为是否正当,法律上难以判断,应该是没问题的。
B.新型核潜艇陆续装备海军,这标志着中国不仅抗核打击的能力,而且进行二次核打击的能力也大为提高,中国的核威慑力提高了一个档次。
C.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呼吁要重视解决中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作出调整,社会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呼声。
D.把“增长”改为“发展”,丰富的只是一个词汇,改变的则是发展的内涵,表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各个方面,我们还都存在不少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
B.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樱花的种类,我知道了最常见的樱花的名称,它们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
C.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D.小张兴趣很广,唱歌啊,跳舞哇,打球呀,什么文体活动,她都喜欢。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姓氏暗藏疾病信息 遗传专家准备对“姓”下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布中国姓氏统计研究,这项研究历时两年完成,涉及全国1 110个县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一共收集到4 100个姓氏。研究者发现,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袁义达副研究员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 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在中国5 000年的文明发展中,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如果把每一个姓氏看做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与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种群基因的遗传与分布,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 000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才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的几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弄清楚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进行了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袁义达现在回想起来还非常兴奋:“我们预感到中国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之后,他根据各个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自编软件把100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通过分布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发现,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查阅了《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竟然和他的姓氏分布图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袁义达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有相似之处,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而是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二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他的研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的出现是否和几千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做疾病,我们5 000年历史,肯定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在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也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些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也在采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路线的方法来研究。”袁义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现在没有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找出一些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工作还在深入。他认为,对于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现在医药学领域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可能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现在有些专家所提供的根据姓氏开发出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6.对中国姓氏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具有文化意义,而且有相当的科学价值,日本人的姓氏就不然。
B.从科学角度看,中国姓氏是祖先留下的研究遗传学的好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C.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有史以来的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D.既有的研究发现,中国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7.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工作者绘制的姓氏分布图跟《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
B.从遗传学的角度讲,姓氏和疾病本应没有直接关系,可在中国情况似乎有些复杂。
C.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D.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是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8.第六段中“袁义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个比喻的含义是( )
A.研究疾病,就要研究载体。
B.通过研究中国姓氏的分布,找出一些疾病分布的规律。
C.不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
D.通过研究中国姓氏的分布,就能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无迁移。
B.有怎样的姓氏就会有怎样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在山东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最高,姓孔就意味着会得糖尿病。
C.既然已经弄清楚了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就有了线索。
D.一旦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去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都是有可能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论梁元帝读书
【清】王夫之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细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与闻格物之正训,而不念格之也将以何为。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和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若此者,非色取不疑之不仁。好行小慧之不知哉?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黄潜善之虏骑渡江而参圆悟者,奚别哉?抑与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者,又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志者也。梁元、隋炀、陈后主、宋徽宗,皆读书者也;宋末胡元之小儒,亦读书者也;其迷均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陷:沦陷
B.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 傲:骄傲
C.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 穷:不得志
D.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 而:表顺承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有所玩者,未有不丧志者也”的一项是( )
A.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
B.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C.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
D.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
12.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梁元帝始则沉迷书籍,继则进行焚烧,最后身死国亡这一史实进行深刻反思,指出读书人不能陷入“玩物丧志”这个境地。
B.作者认为梁元帝身死国亡,纯粹是咎由自取,从事实上来讲,应该与书籍无关。
C.作者认为读书沉迷于舍本逐末,只讲求文字技巧的词章之学、“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是属于“玩物丧志”。
D.作者认为“宋末胡元之世”那些“名为儒者”的读书人“饱食终日”,只做些无益于身心、人伦事理和政教的“雕虫之事”,其结果只会害人子弟、误人国家。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4分)
(2)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2分)
(3)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志者也。(4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 鸪 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1)行穿竹,卷罢黄庭(2)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3)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1)玉瀣:一种美酒名。(2)黄庭:道经的一种,即黄庭经书。(3)元知:原本就知道。
(1)刘克庄说陆游的词可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你认为此词可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全词所营造的意境作简要分析。
(2)陆游不但曾亲自参加抗金战斗,而且在死前还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他的爱国情怀在此词里也有体现,试找出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15.填空。(6分)
(1)《诗经.郑风.子衿》中比喻姑娘思念情人,后被曹操比喻自己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的诗句是“ , ”;李煜在《虞美人》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 , 。”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许多诗作共同的主题,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鲁迅先生记(节选)
萧 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象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象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象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6.在“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象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鲁迅先生的“烟”,这样写有什么寓意?(4分)
17.根据你的体会,谈谈“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18.文章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却没有过多记叙鲁迅先生的事情,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联系全文,谈谈你的鲁迅先生的印象。(4分)
六、(12分)
20.汉语的组合很奇妙,有的词语前后语素交换后意义没有变化,如“痛苦”和“苦痛”;而有的词语前后语素交换后意义却和原词有很大区别,如“故事”和“事故”。请根据每一类的特点再列举两组词语,每组不少于两个词语。(4分)
21.请用反问句的形式为下面文段的观点续写两个事例,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不少于两句话)(4分)
谁说流行的一定就是简单的,通俗的就是肤浅的?
22.下面是两则广告语,请任选一则加以点评。(不超过40字)(4分)
(1)加速到60迈,车里最大的呼声来自仪表盘的指针。(汽车广告)
(2)与这里出来的姑娘打招呼要谨慎,因为她可能是您的祖母。(美容院广告)
七、(60分)
23.作文题目:我渴望
要求:在横线上补出相应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C机杼zhu将子无怒qiang
2.C 甘拜下风 既往不咎
3.C.(A蓄意:早就有这个意思,多指坏的。B侧重于事物变化程度深,这种变化是人们不能预料的,常常指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发生了。C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句中望文生义。D形容一件事物或现象在一个时期内流行。)
4.C(A表意不明。“应该没问题”指代不明。B成分残缺。在“抗核打击的能力”后加“增强”D搭配不当。“丰富”与“改变”位置互换。)
5.B(A逗号移到“看到”后面。C“振兴”后的顿号改为逗号。D去掉“活动”后的逗号。)
6.C(“有史以来”扩大了范围。)
7.D(“因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原文找不到依据,结论不成立。原文说“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并非说和常染色体关系不大,且根据常识,男性也有常染色体,原文说“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
8.B(A脱离本文的说明目的,且解说不具体。C解说不全面。D结论武断。)
9.D(AB推断找不到依据。C将未然当成已然。)
10.B(傲:轻视,作动词用。)
11.C(“有所玩者,未有不丧志者也”是说有所沉迷,没有不丧失志气的。强调的是沉迷不返就会玩物丧志,给自己带来危害。C只是强调宋末胡元之世那些名为儒者的读书人目中无人的傲慢态度。)
12.B(作者认为那些主张“书何负于常哉”的言论应该是“非知读书者之言也”这就表明作者认为梁文帝身死国灭应该与书籍有关。作者认为梁文帝的败亡虽然不是读书本身造成的,但也和读书的错误方法有关。)
13(1)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读书所导致的。
(2)对于身心又有何益处呢?对人伦事理又有何用呢?对政教又有什么好处呢?
(3)所以程子斥责谢上蔡沉迷于无关道理的事物,丧失了求道的志向,有所沉迷,没有 不丧失志气的。
14.(1)飘逸高妙。从词中看,词人生活在苍烟落照,无尘世干扰的环境里,天天有美酒相陪。可以自由地读道家之书,可以再山间行走,还可以歌咏自得。这些都体现了飘逸高妙的特点。
(2)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词人其实并非真想过与尘世无干的飘逸生活,而是造物者别有用心的安排,让英雄等闲老去。从中可以陆游对朝廷消极抗金的抱怨和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不得实现的惆怅。
15.(略)
16(1)鲁迅先生喜欢抽烟(或抽烟对于鲁迅来说是用以消除疲劳连续工作的手段。)
(2)采用象征手法,赞美鲁迅永不熄灭的劳动热情和火红鲜艳的伟大生命。
17.(1)准确精练地概括万年青的特点。(2)是鲁迅坚贞不屈,永不休战的战士性格的生动写照。(3)从鲁迅口里说出与作者的侧面互为补充,紧密照应,从而更加突出鲁迅生命长青,永垂不朽的崇高形象。
18.没有离题。(1)写万年青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用寓意深远的形象表达真挚的情感。(2)写鲁迅的话以及抽烟的细节,是用画龙点睛的方法刻画人物,用象征性的事物侧面描写突出精神品质。(3)写墓地的状况是巧妙地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虽然过世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19.一个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思想家形象,一个令人景仰和永世不忘的伟大战士的形象。
20相同的如:山河---河山;兄弟----弟兄;语言----言语;来往---往来…
不同的如:风采----采风;现实-----实现;气节----节气;生产----产生…
21.如:当年流行于“井水处”的柳词,今天不是成了登堂的大雅之作吗?今天的许多经典名著,当年不正是穷乡僻壤,茶坊酒肆中人们饭后说“三国”的谈资,酒后话“水浒”的闲聊吗?
22.(1)采用对比手法,突出汽车噪音超低的优良性能,吸引人们注意。
(2)采用夸张手法,表现美容技术的高超,诙谐幽默,出人意料。
23.作文.
(1)命题意图。根据近年高考“哲理思辨渐渐降温,人生感悟最为看好,情感体验重中之重”的命题趋势,旨在引导学生多多关注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写出体会细腻、感悟深刻,真实生动的文章。
(2)审题导引。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但这补充的内容会受到“渴望”的限制。而这限制又是有限的,因为青少年时代是充满理想和幻想的时代,真切地写出你的企盼,写出你的追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所作所为”和相关的理性思考,也就达到了题目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撷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寓情于事,写成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是容易“出彩”的。当然,也可写成抒情散文或议论文。
补全横线上的内容。“渴望”的内容可以有很多选择,要选定一个,展开叙事、抒情和说理。选定的依据是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最强烈的情感。例如,可以写“渴望理解”,突出表现平时许多人并不理解“我”,而我恰恰需要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写出“我”和他人是怎样沟通交流,最后达到相互理解的;可写“渴望自由”,有感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使自己身心俱疲,渴望心性的放松、心灵的自由,反映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可写“渴望成功”“渴望成熟”“渴望旅行”“渴望自由地阅读”“渴望老师的赞赏”,甚至可以独辟蹊径地选择“渴望孤独”“渴望贫穷”等。所以,横线上填入的内容是作文的主体,只有发散思维,慎重选择,才能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意蕴。
这篇文章还应突出一个“情”字,能够叙事含情,说理带情,因为“渴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希望,它比希望的情感更为强烈。要写出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希望,可写出自己的某种希望的多次破灭,也可以写自己原以为希望可以顺利实现,却偏偏一再受挫等,这样,自己的渴望的程度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要在叙事、说理的过程中,以“情”贯穿。
(3)审题误区。横线上所选择的内容不能过于宽泛,如在一篇文章中,既选择“善良”,又选择“坚毅”,还选择“宽容”,造成文章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统一的观点,形散神也散;忽视题目中“渴望”的情感因素,仅仅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希望,不能表达真情实感,记叙平淡,一轮空泛,抒情虚假;我们提倡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但前提是思想观点正确,立意深刻,情感真挚,如果一味求新求异,“剑走偏锋”,反而会弄巧成拙。
附文言文译文:
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竟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曰的成就。而当时,君父(梁武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得到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旦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却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百家小道,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对国家人民毫无帮助。
唉!难道只是元帝的不仁,而读书真会导致放荡荒淫吗?宋末元胡的世代,多为学者读书人,懂得“格物”的大道理,却不能穷极事物的本源。数《五经》《论语》《孟子》总共有多少字句,辨别章句的雕琢与声律的和谐,整曰吃饱没事干的,只辛辛苦苦作一些无益的文字校勘订正,而所写的文章,精于结构排偶,对身心有何益处呢?对人伦事理又有何用呢?对政教有什么好处呢?骄傲地自以为精密而轻视别人的疏陋;自以为专精,而轻视别人散漫;自以为勤劳,而轻视别人懒惰,类似这些情形的,怎么不是表面上合于仁道,却又自以为仁而毫不疑惑;喜欢卖弄小聪明而不仁又不智?不得志时,以此教人,则禁锢限制他人子弟智慧的发展,得志做官时,以此执政,则误了别人的国家,这和元帝敌兵已攻到城下了还讲《老子》,黄潜善敌人已渡江还参禅听高僧说法有什么差别呢?又和萧宝卷,陈叔宝亡国了还曰曰笙歌夜夜醇酒,刀子架在脖子上还不知道,有什么差别呢?所以程子斥责谢上蔡沉迷于无关道理的事物,丧失了求道的志向。有所沉迷,没有不丧失志气的,梁元帝、隋炀帝、陈后王、宋徽宗都是读书人,宋末元胡的小学者也是读书人,他们的迷惑都是一样的。
补未完部分翻译(供老师参考)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然而致力于“致良知”的学说,却沉迷于所谓良知,将抽象的良知描绘得仿佛若有其事,以致于使人舍本逐末,所造成的弊端更为严重。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办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曰后如太子李弘读春秋左传上记载臣弑君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曰后如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不规划其重点,不研究其精华,不审查其时机,而且像汉儒曲解公羊传而废皇后,太子;王莽曲解古书之义,讥刺匈奴的复名,王安石以国家贷款推行青苗法,都造成弊害,史论就更不用说了。汉高祖杀韩彭而将乱源清除,杀亲贤者更为忌刻狠毒,读光武帝易换太子而安定国本,而天良泯没的人则偏私;读张良从赤松子学道以避祸;读宰相丙吉见路人斗殴而死也不过问,那么怠惰荒废的事就形成了。没有高明的度量来持有本体,没有斟酌的权宜来明辨事理,而提出独特的见解,那么读书万卷,只是导致更迷惘,倒不如毫无学士与才能,尚且可以保全淳朴自然的本性。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向学”,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元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
更多热门试题推荐:
2.2016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5.
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10.2016届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