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注释及译文
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说》原文、注释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马。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之: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其真无马邪(yé)?”):恐怕,表推测
邪:同“耶”,表示疑问。
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赏析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于论说文体,原为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是后人所加的标题。此处的“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文学当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逻辑严谨,观点明确,暗寓题旨,极具说服力。文中虽然以马为喻,所说的却是人才被发现与否的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知重用人才、无端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从开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开始,就暗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至关重要的内在关系;然后写出了千里马被埋没在庸马之中而得不到重视的遭遇;最后,作者高声慨叹“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无不是发自心底的悲呼,是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强烈愤怒的斥责以及强大的讽刺。
本文虽然短小,但阐释的道理却极为深刻。文中有反问、有慨叹,可谓抑扬反复,淋漓尽致,看似随性奔放,实则内涵丰富,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马说》原文、注释及译文】相关文章:
韩愈《马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12-18
《马说》译文及注释02-20
观潮原文及译文注释09-04
《元日》原文、译文、注释04-01
《劝学》原文及译文注释01-22
[经典]《劝学》原文及译文注释03-20
《秋思》原文译文注释02-22
嫦娥原文、译文及注释03-06
《所见》原文、注释及译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