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轼古诗

时间:2024-06-30 12:27:34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苏轼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古诗

苏轼古诗1

  作为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人,你越读苏轼的传记,就会越喜欢他。他一生活得很深情,既有对人的眷恋,也有对人世的牵挂。但同时,他又活得很真实、很豁达。面对人生的各种苦难,他不断地写文章告诉自己“我要放下”,但同时,他又处处流露出“我其实做不到”。

  自始至终,苏轼都能够以一种豁达开放的心态,一种善于自嘲的'个性,来认识自己,鼓励自己,从而在文学中树立了自己的生命典范。这个生命典范,让你知道其实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这种开阔与豁达,无论再过几千年,都不会过时。

  炎热的仲夏,人们难免心烦气躁。这个时候,让自己安静下来,找个僻静的角落,喝杯茶,翻几页书,读几首诗,不失为一种消暑的良方。今日,与大家分享苏轼最经典的10首豁达词作,每一首都百读不厌,让乐观成为一种习惯。

  1、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定风波三月七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6、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7、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8、点绛唇·闲倚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9、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0、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隔了几千年,苏轼还是那么受欢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有趣和多变。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可以俏皮,可以睿智……这种多变是很多词人身上都没有的。可以说,他的复杂和丰富,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

  读苏轼的诗词,如果能够仅仅学会“自嘲”这一点,乐观就会逐渐变成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因为能够自嘲,是一件可以让人开心的事情。事实上,生活中大部分的烦恼,都是由于没有办法调侃自己,从而让自己僵在某个地方。很多时候,遇事能哈哈一笑,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苏轼古诗2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字词解释: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泛:摇动;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作品翻译:

  袅袅的东风吹动淡淡的云彩,露出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作品赏析:

  本诗第一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

  一个“恐”写出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就向衰败迈进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有《东坡全集》传世。

苏轼古诗3

  寿阳空理愁鸾。——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春风无定落梅轻。——吴文英《醉桃源·元日》

  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司空曙《新柳》

  多谢梅花,伴我微吟。——韩疁《高阳台·除夜》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阴铿《雪里梅花诗》

  冷冷水向桥东去。——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漠漠云归溪上住。——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阴铿《雪里梅花诗》

  初发黄梅插稻时。——蔡伸《长相思·村姑儿》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吴文英《双双燕·小桃谢后》

  倩谁摘取,寄赠情人桃叶。——周邦彦《三部乐·商调梅雪》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曹组《蓦山溪·梅》

  谢却兰桡信杖藜,千峰盘磴入花畦。——德元《玄墓看梅》

  角声吹彻小梅花。——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王沂孙《花犯·苔梅》

  念嘶骑、今到何处。——袁去华《东坡引·陇头梅半吐》

  记得旧时,探梅时节。——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李邴《汉宫春·梅》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绩。——孙道绚《滴滴金·梅》

  旋小筑、吴宫闲地。——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平生。——朱曦颜《一萼红·盆梅》

  闲阶莎径碧,远梦犹堪惜。——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陆游《朝中措·梅》

  祆知染红着手,胶梳黏发。——周邦彦《三部乐·商调梅雪》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王守仁《元夕二首》

  瘦一枝梅影,回首江南路远。——吕渭老《选冠子·雨湿花房》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卷峭寒万里,平沙飞雪。——吴文英《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吴文英《解语花·梅花》

苏轼古诗4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惠崇春江晚景

  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 ·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浣溪沙

  宋 ·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定风波/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赠刘景文 / 冬景

  宋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2、蝶恋花·春景

  宋 ·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3、春宵

  宋 ·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4、海棠

  宋 ·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5、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 ·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6、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7、阮郎归·初夏

  宋 ·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8、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 ·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9、和董传留别

  宋 ·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20、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1、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 ·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2、花影

  宋 ·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23、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 ·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4、行香子·秋与

  宋 ·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25、东栏梨花

  宋 ·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6东坡

  宋 ·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7、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 ·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8、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 ·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9、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 ·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0、浣溪沙·端午

  宋 ·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31、琴诗

  宋 ·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2、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宋 · 苏轼

  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词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33、满庭芳·蜗角虚名

  宋 ·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34、自题金山画像

  宋 ·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35、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 ·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6、洗儿

  宋 ·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7、守岁

  宋 ·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38、调笑令·渔父

  宋 ·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39、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 ·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40、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 ·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极大的`成就,其中诗的成就极为突出。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喜爱登临游览,写景自然灵动。

  刘克庄评价他的诗: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苏轼古诗5

  《天仙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走马探花花发末。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临江仙》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诗人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古诗6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雨中花》

  苏轼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牡丹的形态特点

  直立型:

  枝干直立挺拔而较高,分布紧凑,展开角度小,枝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30°以内。节间较长,新生枝年生长量在10~15cm,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cm,高者达1m以上。如“首案红”、“紫二乔”、“姚黄”等。

  疏散型:

  枝干多疏散弯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于株高,形成低矮展开的株形,枝干展开时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45°以上,新枝长,较软。如“赵粉”、“守重红”、“山花烂漫”、“青龙卧墨池”等。

  开张型:

  枝干生长健壮挺拔,向四周斜伸开张,角度在上述两者之间,株形圆满端正,高矮适中,新枝年生长量6~8cm,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cm。如“状元红”、“银红巧对”、“金玉交章”等。

  矮生型:

  枝干生长缓慢,节间短而叶密,枝干分布紧凑短小,年新枝生长量为2~4cm,一般五年生株高15cm高左右。如“美人红”、“罗汉红”、“海云紫”等为代表。

  独干型:

  多为人工培植的.艺术造型,具有明显的主干,主干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cm。主干上部分生数枝,构成树冠(有的无树冠),形态古雅,酷似盆景,生长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号”等。

苏轼古诗7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苏轼古诗8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贺新郎夏景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热。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苏轼古诗9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6、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7、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9、大秦寺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10、石鼻城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11、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14、《减字木兰花·玉房金蕊》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15、《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16、《点绛唇·不用悲秋》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17、《点绛唇·红杏飘香》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18、《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1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苏轼古诗10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

  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

  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苏轼古诗11

  隆阜郁然冷峭立,一肩昭露望云宵。

  唐风默默眉头拂,宋雨潇潇额上飘。

  哀抹稼轩悲痛泪,泣扶太后苦酸腰。

  落眸烽火尘烟尽,楚水吴天玉笛嘹。

  注释:

  郁孤台:位于“江南第一宋城”——赣州城西北角。

  被誉为宋词瑰宝、被梁启超于《艺蘅馆词选》里云:“如此大声镗鞳,史未曾有也。”、被《宋词辞典》里称: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千古绝唱的辛弃疾词中名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稼轩提点江西弄狱,驻节赣州时,身临造口,怀想隆祐太后被追至此,是以“郁孤台”为背景,悲痛而作,题词于壁。

  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

  《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太后至江西太和县,又进至万安县,兵卫不满百。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造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今赣州)

  《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輿而行。”

  《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肋官兵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

苏轼古诗1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译文: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赏析:

  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运用拟人手法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一个“未”字,表明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水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诗中“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苏轼古诗13

  [宋]苏轼

  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

  幽囚无与乐,百日看不已。

  时来拾流胶?一作肪,未忍践落子。

  当年谁所种,少长与我齿。

  仰视苍苍干,所阅固多矣。

  应见李将军,胆落温御史。

  问渊明?或曰:东坡此诗与渊明反,此非知言也。

  盖亦相引以造意言者,未始相非也。

  元祐五年十月十四日。

  子知神非形,何复异人天。

  岂惟三才中,所在靡不然。

  我引而高之,则为星斗悬。

  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

  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

  八百要有终,彭祖非永年。

  皇皇谋一醉,发此露槿妍。

  有酒不辞醉,无酒斯饮泉。

  立善求我誉,饥人食馋涎。

  委运忧伤生,忧一作运去生亦还。

  纵浪大化中,正为化所缠。

  应尽便须尽,宁复事此言。

苏轼古诗14

  原文:

  减字木兰花·春月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

  春日庭院,皓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注释:

  ⑴香醪:美酒佳酿

  ⑵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①香醪:美酒佳酿②婉婉: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评解】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确是少年行乐的佳境;不象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据《后山诗话》载,苏公居颍,春夜对月。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公谓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词云。--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苏轼古诗15

  苏轼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茶道、茶艺等都有较深的研究,至今也流传的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

  苏轼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铁观音的功效苏轼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人们将苏轼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轼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轼对茶的功效,铁观音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的其它古诗名句: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相逢一醉是前缘。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此心安处是吾乡。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苏轼古诗】相关文章:

苏轼的古诗04-25

苏轼的自信的古诗11-03

苏轼的古诗大全11-01

苏轼写的古诗10-19

海棠苏轼的古诗11-29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08-03

苏轼古诗大全08-17

苏轼经典古诗大全09-05

苏轼的古诗名句10-21

搜索苏轼的古诗大全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