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心灵鸡汤,洗涤心灵。今天小编分享10则经典的心灵鸡汤励志小故事及感悟,欢迎阅读。
篇一、没有一点缺欠的是赝品
启功老人在世的时候,我曾拿着一幅盖有他印鉴的条幅求辨真伪。启功老人仔细瞅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这幅字写得比我好!”
大师的潜台词不言而明。“比我好”固然有自谦的成份,但赝品的临摹技法可见已出神入化。现在书画拍卖市场上的赝品很多,除了那些粗制滥造的伪书劣画外,确实有些赝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据说,国画大师张大千就是位临摹高手,他仿制的作品许多以“真迹”的面目流传于世。在一次古代书画作品鉴定会上,着名鉴赏大师杨仁恺先生语出惊人:“那没有一点缺欠的才是赝品!”
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上也有王羲之的笔误,涂抹的瑕疵掩盖不了“天下第一行书”的辉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长处与缺欠同样昭显着一个人的特点与本色,而个性魅力正是一幅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真的无需掩饰,而假的往往极尽“美化”之能事,这就是赝品看似没有“缺欠”的原因。
所以,一个人犯点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这些“缺欠”是否存在于整体布局的成功与和谐之中。
篇二、经验失算
秀才找到大师,告诉大师他一直在贩卖布匹,去年在邻县又开设了一个店面,售卖的布料质地很好,门面也在县里繁华地段,总之什么都和我们县里的其他店面差不多,可生意就是一直很冷清。
大师沉思片刻,带着他来到山脚下。山脚下通向后山有两条路,一条路看上去荆棘不多,道路平实,而另一条则荆棘满地,几乎看不见路。大师问秀才:“施主,这两条路只有一条通向后山,你看是哪条?”秀才认真观察了一下,略有所思地回答:“当然是路面平实的这条。”“为什么呢?”大师问。“这条路荆棘少,而且平整,那肯定是走的人多,走的人多了,那就说明这是通向后山的路啊。”秀才胸有成竹地对大师说。
大师一笑,对秀才说:“施主,空口无凭,不如走走试试,到时候定会知道哪条路是通的。”秀才一听,大师是在怀疑他的判断,那一定要证明给大师看。于是,秀才选择了平整的这条路。
傍晚时分,秀才回来了,一脸茫然,对大师说:“大师,对不起,我判断错了,这条路是死路。”大师轻笑不语。“可为什么它如此平整呢?难道不是走的人多吗?”秀才又有些不解地问。
大师又是一笑,对秀才说:“你想想,如果你走另外一条路,走一遍就可以过去了,可现在走上了这条路,知道是死路以后还要返回来,来回走两遍,当然就把这条路踩得很平整了。这就像你做生意,怎么做一定要思考好,不一定遵循老套路。有时候,经验会失算,可能害死人。”
秀才听后,顿悟。
篇三、希望的力量
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上,一位英国心理学家介绍了他做过的大白鼠求生实验。
他将两只大白鼠放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里。它们拼命地挣扎求生,能维持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就在这两只大白鼠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立刻放入一块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的木板。结果,这两只大白鼠都活了下来。
几天后,他又将这两只大难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样的器皿里做同样的实验。结果令人吃惊:两只大白鼠竟然可以坚持到24分钟,比最初能坚持的时间多了19分钟,接近原来的5倍。也是在这两只大白鼠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又立刻放入一块木板。结果,这两只大白鼠又都活了下来。
人们不禁要问:同样是这两只大白鼠,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只能坚持5分钟,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竟然能坚持24分钟?
这位心理学家解释说:因为这两只大白鼠在没有逃生经验之前,只能凭自己的体力来挣扎求生;而在有了逃生经验之后,大白鼠多了一种希望的力量,希望在某一时刻放下来的木板能再次救它们出去。它们这种希望的力量,这种积极的心态,这种内心对一个好结果的渴望,正是它们能坚持更长时间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一艘军舰在大西洋上被德国的潜艇击沉了,500多名水兵被迫在海水里等待救援。由于营救舰只不能及时赶到,致使绝大多数水兵丧生。然而,有十几名水兵在灭顶之灾中却等到了救援,幸存下来。
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幸存者虽不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识最强、最能坚持的人。他们凭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到了获得营救的那一刻。“只要我们把希望的大陆牢牢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会被我们战胜。”不管这些生还的水兵是否知道或想到过哥伦布的这句话,但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希望。
希望,能使生命的火焰顽强地燃烧;绝望,却使生命的火焰快速熄灭。在很多情况下,希望无敌,赢在希望。
篇四、你占据的东西,也在占据你
当遇到空洞,我们几乎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东西填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就是在干这个的,什么东西,能满足你什么需求——房子填满安全感的洞、钞票填满自尊的洞、学历填满智慧的洞、消费填快乐的洞——我们努力搞来这一切的东西,按照说明书塞在自己心里的洞里面,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的满足。仿佛单凭这些东西,我们就已经能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一开始,物质带来的充实感的确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带来新的问题——你很快会发现,物质带来的快乐在逐渐递减。第一个一千块钱的快乐,现在需要赚十万才有;第一次开捷达的感受也许在宝马上也找不回来。你于是匆忙投入下一轮赚钱和下一轮消费,等待这轮快感的推背感。但等到快感消失,心里的洞又露了出来。这促使我们迅速再来一轮这个轮回——更多的钱,更好的物质,更短的快感,更多的失落,更多的钱……
当物质越来越多填满心里的洞,满足了你的各种全方位的需求,慢慢的你把他们视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介绍自己的时候先说头衔,你同学聚会“不经意”透露自己收入,你看衣服先看价格……
因为你用了那么多物质填满你洞,就好像补牙一样,你开始把这些物质当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你身处一个什么都用钱买到的社会,你自然会认为——钱最重要。无怪很多人会把某个数字的钱做生命目标呢。你肯定自然而然地认为——财富、物质和尽可能地满足自己需求,是生命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拜金、成功学和享乐主义,三者合谋,构建出这个建立在物质之上虚假自我的骗局。
用物质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人的能力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东西,却无力地发现,那个空洞还在。物质也许能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而绝非幸福。快乐和幸福,本就是两个东西。
篇五、以爱对恨恨自消
凯西一直都痛恨她的父亲,他是个酒鬼,酒后经常打骂凯西,有时甚至还用马鞭打母亲。凯西从小就对他怕得要命,有时,凯西被吓得藏在床下或桌下。许多人都认为,凯西痛恨父亲完全是正当的。然而,凯西的这种持久的愤恨给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父亲一样,凯西常常会为因为一些小的差错而打骂人。她的行为使她丢掉了一份份工作,她和许多人相处得既紧张又无趣。她的痛恨与苦恼最终伤害了她的健康,她患上了头疼、胃病和关节炎。尽管医生为她的病尽了最大的努力,她仍然感染了许多疾病,体弱不堪。
凯西知道,如果她学会了宽恕父亲,她的状况会好得多。于是,凯西在内心深处一直提醒自己:“要得到宽恕,你自己必须宽恕他人。”她开始了艰难的宽恕历程,她这么说了一句:“我宽恕你这个该死的。”最初,这样做很困难,凯西感到自己有些不诚实,因为她心目中一点也没有宽恕父亲。但她坚持了下来,口中的语言也变得缓和了。不久,她就不再说“你这个该死的”了。当她了解到父亲对他们如此残暴的原因时,她开始可怜他。最后,她对父亲有了真正的爱。凯西宽恕了父亲之后,她也开始宽恕并且爱自己了。最终,她摆脱了身体的各种疾患,走向新的生活。
凯西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会怨天尤人,烦恼不堪,多半是因为我们缺少一颗宽恕别人的心。生活中,谁都难免会受到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如果因此耿耿于怀,任伤害转化为心灵上的毒瘤,那么,最终受到更大伤害的会是自己。记住仇恨又能如何呢?痛恨别人,对别人毫发无伤,自己却被怨恨关进自造的监牢,禁锢了自己的心灵,饱受煎熬。想要减轻伤痛,宽恕是最好的方式。
俗话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告诉我们对人要宽恕,宽恕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以宽恕的心态对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宽恕是通向快乐的阶梯,用一颗宽恕的心看世界,胸怀自然就变得博大起来。宽恕别人而使自己活得快乐,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释迦牟尼说,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缺乏宽恕,把怨怼积压在心底,只会陷入积恨难消的恶性循环。选择宽恕,也就走出了怨恨的泥淖,挥别黑暗,迎来生命中的艳阳高照。
篇六、让什么从心灵过境
假如,我是说假如,你手里有一块豆饼,一块通常用来喂牲口的、口味很不怎么样的豆饼,而你身边围了一圈儿孩子,一圈儿饥肠辘辘的孩子,他们眼巴巴望着你手里那块“美味”的豆饼,悄悄咽口水。你手里的豆饼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孩子的要求,那么,你该怎样送出手中的豆饼?
有这么一个人,是村子里的粮食保管员,他拿豆饼引逗着肚子瘪瘪的孩子们,让他们学狗叫。他说,谁学得最像就把豆饼赏给谁。结果,一群孩子便争先恐后地学起了狗叫。大家学得都很像,难分伯仲。于是,那人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让孩子们蜂拥而上去抢夺那块豆饼。
在这群孩子中间,有一个叫莫言的人。他后来把这个酸涩的故事写进丁他的散文母亲里。莫言写道,当他回到家中,受到了父亲和爷爷的严厉批评。爷爷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
当我带领着今天的高中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礼爷爷的话上过多引申,毕竟,那种可怕的饥馑不太可能转回身来继续啮噬今天的孩子,并且,他们读初中时就背诵过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尊严不学狗叫”的道理他们都明白。但是,我依然不肯轻易翻过这一页书,我说:“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想想一块豆饼究竟有多少种给予方式?”
他们嚷嚷起来——平分了给予,人心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按家庭条件给予,照顾家庭特困的;按年龄大小给予,照顾年龄小的……
我说:“你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我愿意相信你们会动用自己的智慧分好手中的豆饼。但是,我还是担心,我担心你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学起了那个粮食保管员。邪恶的倨傲心,让他有了那么独特的‘创意’——你不是想得到我的施舍吗?那好,那你就先满足我对你的‘非人’设定,你是一条狗,你要学狗吠、学狗抢食,只有这样的给予方式,才能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拥有权势的快感。”
“孩子们,以后,你们手里可能会攥着五花八门的豆饼——如果你做了教师,你会攥着知识的豆饼;如果你做了医生,你会攥着健康的豆饼;如果你做了董事长,你会攥着薪酬的豆饼;如果你做了执法者,你会攥着公正的豆饼……那么多的人寄望于你,那么多的人巴望着从你那里得到他们正匮乏、正渴盼着的东西,你能将倨傲的给予看成是一种对自我的侮辱吗?就像那个粮食保管员一样,当他动了让那些孩子学狗吠、学狗抢食的心思,他自己已率先成为一条狗。”
“你懂得怎样的给予才称得上是高贵的给予吗?当那块无形的豆饼被送出去的时候,那施予的手,应该是被感恩注释过的——感恩我有机会给予你知识,感恩我有机会给予你健康,感恩我有机会给予你薪酬,感恩我有机会给予你公正……一个社会的美好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予者的美好度。给予者丑恶不堪,社会就不可能美好。孩子们,让我们在特蕾莎修女的箴言面前对对表吧——给予就是接受,施恩就是受惠。”
篇七、心药
心有病,千千种;医心药,万万服。我只取一帖:静。
生于浮躁的社会,置身喧嚣的环境,怎能不烦?烦,而后嫌,而后厌,而后憎,而后乱……心是一块太岁肉,怎禁得起如此折腾?反复搓揉之间,它就皱了,伤了,碎了。养好心之伤,须靠静。
静是一种禅定,要经年修炼方可得;静是一方水土,要精心保护方可存。“请大家保持安静!”这种恳请,绝不能使喧闹的气氛安静下来,反而只会带来更大的喧哗。
静,人的最高素养。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种境界;清代金缨的壁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一种涵养;远明大师的“以钝制锐,以静制动”是一种人生经验;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种真理。故而礼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以静医心,务在适时。求名求利之时不可医,欲望膨胀之时不可医,善念泯灭之时不可医。静这味主药,还需配以药引,淡然是也;还需佐以药汤,悠然是也;还需煎以文火,度量是也。
静之医心养性,宜浴清澈透明之山泉。“吾日三省吾身”,洗去杂念,濯尽私欲,用白云的澡巾揩去污秽,用松脂的香皂祛杀细菌,而后整顿衣冠,疏理须发,对镜自审,看看有无羞面赧容。
静之颐养天年,宜饮甘洌润肺之香茗。“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药茶,知识的药茶;“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这是说饮茶,更是说读书。心枯竭、贫乏,往往是思想的滋润不到位;在灵魂深处打一口井,汲清漪以解涸,取甘泉以提神,自然风清气朗,五腑逍遥。
静之守真处世,宜交梅兰竹菊之良友。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无不以贤人雅士为侣,以诤言直言者为朋。“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说的正是交友的准则。人无良友,其心必孤;孤僻之心,小肚鸡肠。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对月观花,见贤思齐,岂不胜过服用归元大补膏?
因此,千百年来,“静”这一味药其性不改,其效不减,善治凡人通病;天下凡患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急症者,问之求之,守之纳之,莫不幸甚!
篇八、点燃的柴和废柴
在同学生探讨人生时,老师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柴能发光吗?”
“柴不能发光。”学生答。老师点燃一块柴,说:“柴不是发光了吗?”
“那是你点燃了它。”学生说。
“其实,每一块柴都有光,它还没有发光,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点燃它。”老师说,“同样,每一个人都有‘光’,他还没有展现光华,也是因为还没有点亮他心灵的火花。”
老师问完这个问题,又开始问第二个问题。老师问:“每一块柴都有生命和灵魂吗?”
“一块柴,没有感觉,也不会表达情感,怎么会有生命和灵魂呢?”学生说。
“但当我们燃着一块柴,柴便有了生命和灵魂。那燃烧的火焰,它所发的光,它所发的热,便是柴的灵魂;那燃烧的木质,便是柴的生命和肉体。”老师说,“当柴燃尽,当柴的生命和肉体都化作了灰烬,但它的灵魂,它所散发的温暖,依然在空中弥漫,它所散发的光亮,依然留存在人们的心田。柴的肉体死了,它的灵魂还在。”
“老师,你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一块柴,当我们燃着它时,便有了生命和灵魂。一块柴燃尽,它的生命和肉体消失了,但它的灵魂,它的光亮和温暖,依然在照亮着人们的心田,温暖着这个世界。”学生说。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问了第三个问题。老师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辉煌灿烂,而有的人一生却黯淡无光呢?”
老师看了一眼学生,从地上捡起一块柴,把它折成两段,说:“这两段柴,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它们都是出自同一块柴。”
说完,老师点燃其中的一段柴,对学生说:“你们看,现在这两段柴就有质的区别了,一段发光发热,另一段却没有。其实,每块柴都具备了发光发热的潜能,只不过有的柴没有点燃而已。有的柴终其一生,做着一块没有点着的柴,最后烂进了地里。”
“老师,你是在用柴比喻人生么?”学生问。“确实,人生跟柴一样,刚出生时,都像是一块没有燃着的柴,其间没有多大本质的区别。”老师说。
“老师,是不是每个人像柴一样,都具备了发光发热的潜能呢?”学生问。“是啊!而有的人却白白地浪费了这宝贵的人生潜能,一生都没有去点燃它,使自己一生黯淡无光。”老师感叹道。
“那用什么去点燃人生之柴呢?”学生问。“用心中的热情、理想、信念和希望。”老师说。
学生终于明白了,有的人之所以拥有辉煌灿烂的一生,是因为他们始终在用心中的热情、理想、信念和希望的火花,去点燃人生之“柴”啊!
篇九、做生命的信仰者
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熟睡,突然间,娇嫩的脸蛋上绽开了开心的笑容。所有的人,不论你是身处高位还是饥寒交迫,不论你是才学满腹还是胸无点墨,你一定会忘记所有的一切,跟着婴儿的微笑而开心。
我们到人世间是来干什么的?我们来到世间,是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的,是要到达远方的终点的。在人生的终点上,有一场华丽的盛宴等待着每一个人的光临。
我们手掌上的纹路是不可信的,可信的是我们手掌的力量。
没有人知道何时下雨,也没有人知道何时刮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人生的成败得失,每一个人都有过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那些轰轰烈烈的传奇,那些光辉灿烂的人生,都是转瞬即逝的时光,一切都会归于平淡。因此,没有必要沉浸在悔恨懊恼或者得意忘形之中。平淡,是每一个生命的主流。
孤独的时候,就要学会享受宁静的孤独,品尝人生的种种况味,让万物归于内心;开心的时候,就快乐地享受每一分时光,微笑地面对每一个人,大家自然会因你的笑容而受感染,从而分享你的快乐。
在被人误解的时候,如果能坦然一笑,这是一种优雅的素养;当受了委屈的时候,如果能大度地一笑,这是一种超然的气度;当吃亏的时候,如果能不以为意地报之一笑,这是一种豁然的达观;当置身危难的时候,如果能够泰然一笑,这就是难得的人生境界了。
生活的烦恼在于我们体味生活的深度,生活的快乐也在于我们理解生活的深度,这与职位、权力、财富、名声都没有关系。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每一天都快快乐乐的,脸上总是洒满幸福的阳光,这说明这个人已经超越了自己。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每一天都是愁容满面,说明这个人还没有发现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雁,就要具有领略山川万物的气度。如果你是一棵微弱的小草,就要学会欣赏大雁的雄姿,珍惜自己的孤独。大雁会飞向天涯,小草也永远守着一方美丽。
不要总想着做人世间的稀有元素,那必然要经历千锤百炼的苦难。做一捧黄土地上的黄土,虽然平凡,却可以让庄稼、小草生生不息,让小树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我们总是看别人不顺眼,总是以为生活在苛待自己,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好,那一定是你自己的修养不够,是你自己的眼光出了问题。
很多人总是热心于探讨生命的玄机,总相信生命的背后一定有着深邃的秘密。其实,说到底人生就是一场宽恕饶恕,就是一场宽容包容,就是一场淡忘遗忘。很多时候,我们要宽恕的、包容的、遗忘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就这样纠缠在生命的进程中,不断忘记,不断超越,不断放手,不断接受生活的馈赠,也不断接受生活的挑战,亦无法阻挡生活的谴责。
在穿梭不停的旅途中,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看一看路旁的风景,品一品人生的滋味,做一个生命的信仰者。
篇十、向太阳鞠躬
妻子过生日时,她们单位给她送了一盆茉莉。搬回家后,茉莉正含苞待放。接下来的日子,茉莉一朵朵开放了,室内萦绕着淡淡的茉莉花的清香。在江苏住了三年,江苏有一首着名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旋律清新优美,里面就有一句:“茉莉花开香也香不过它。”茉莉花的味道真的很好闻,带点甜味,但没有桂花那么腻人,是一种清甜的味道,淡淡的,飘逸的,秀雅的,一点点在室内飘飞,雪花一样轻轻飘飞,那感觉很好。
但茉莉花花期实在太短。感觉中,茉莉花比樱花还要娇嫩。刚开放,就马上凋落了。一朵朵地往花盆里掉,就像茉莉花在流泪。一颗接一颗的泪珠,从茉莉花娇嫩的脸庞无声往外滑落。看着茉莉花如此娇气,心里有些悻悻。待茉莉花凋零殆尽,室内的清香烟消云散,老实说,我也就把它忘了。
听一位酷爱养花的同事说过,开花的植物不好养。因为要施肥,不施肥营养跟不上,很容易死。施肥吧,容易把家里弄得臭烘烘的。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我家的这盆茉莉花,开花之后,叶子迅速开始卷曲,变色,看来死期将至。但我仍没有怎么在意,甚至也没想到给它浇水。我对娇嫩的东西一向不大看得起,也没骂你也没打你,你就啪嗒啪嗒眼泪直掉,啪嗒啪嗒几下,枝头上就光秃秃了,真扫兴。
这盆茉莉花是被母亲救活的。看着茉莉花一天天蔫下去,母亲着急了。她给茉莉浇上水,没想到茉莉又还魂了。几口水就活过来了,看来这茉莉的生命,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脆弱。我对它的看法,有点改变了。
我的生物知识近乎零,所以我至今还没弄清楚茉莉到底是草本木本还是藤本。看它新长出的枝条,像藤一样四处爬,真不像是草本,更不像木本。有一天,我甚至看到两根枝条完全缠绕在一起了,就像恋人一样。也不知为什么,我把它们分开了,就像陆游的母亲对待陆游和唐婉一样。也许在潜意识里,我想检验一下,它们有没有可能重新找到对方,再一次拥抱对方。
但它们似乎没如我想象的那样爱得死去活来。它们似乎把对方遗忘了,而一门心思地向窗台的方向爬去。其中的一根,爬的速度简直惊人,不到一周,它就爬出了有半米长的距离,离我家的那个大飘窗剩下不到半米了。
我突然明白了,对这些枝条来说,彼此爱慕并不是它们的初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往阳光的方向爬。想明白这一点后,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真的,你再来看整盆茉莉,所有新长出的枝条,在长到十来厘米长的时候,就开始折腰。所有的枝条都向同一个方向折腰,那就是窗台的方向,也就是室外的阳光大量涌入的方向。那种惊人的一致性,你不亲眼看一看,实在不会相信。枝条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向上生长,而是统一地,俯下身子,谦恭地,虔诚地,心无旁骛地,向窗台的方向爬去,最长的那根,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离窗台已不到半米。
我陡然对这盆向太阳鞠躬的茉莉产生了敬意。植物的趋光性我多少有些耳闻,但茉莉那份对光明的执着追求还是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盆茉莉,并不是我想象的,只会啪嗒啪嗒掉眼泪的娇嫩的小姑娘,也许它开一次花,就把自己全部的营养都耗费殆尽了,所以它会暂时萎靡。一旦它缓过劲儿来,它就会拼命向阳光的方向爬去,直到把阳光真正揽入自己的怀抱。它一点也不娇弱,反而是勇敢无畏的。
我知道我错怪了茉莉,我低估了蕴蓄在茉莉花体内的强大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我低估了茉莉对生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想想自己,自以为内心非常强大,自以为坚不可摧,可生活中一点点的小困顿、小挫折却往往让自己垂头丧气,灰头土脸,自己在茉莉面前,应该感到羞愧。
每个人,都要像茉莉一样,向太阳鞠躬。向太阳鞠躬,那就是向光明鞠躬,向希望鞠躬,向内心的梦想鞠躬。说到底,向太阳鞠躬,就是向生命本身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