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

发布时间:2017-07-29  编辑:孙彩秀‍ 手机版

  导语:诚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如果你不愿承担责任,那你也不配拥有收获,看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你会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下面是关于诚信的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欢迎阅读。

  篇一:司马迁忍辱受宫刑,据实写春秋

  中国古代有两位大历史学家,一位是孔子,他写的《春秋》后来成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另一位就是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他所写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成为我国“编年史”的第一部巨著,也是后来“二十四史”的典范。《史记》因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且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祖辈世代都担任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的太史令。司马迁38岁时(即父亲去世后三年),在丞相的竭力举荐下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司马迁42岁那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他开始着手著《史记》。司马迁在动笔之前,对将记载的历史事件,除了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外,无不进行实地考证。

  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工作,几年以后,写出了《史记》的部分手稿。司马迁把手稿呈给汉武帝,汉武帝先是很高兴,但翻了一下,就皱起了眉头,接着是大发雷霆。原来司马迁在书稿中毫不避讳地记录了汉武帝的错误。汉武帝的宠妃懿妃曾经想让

  司马迁为她写赋,因遭拒绝而记恨司马迁,这时便趁机进谗言:“听说司马迁恃才自傲,自比圣人,根本不把陛下放在眼里。”汉武帝听了,更为生气,立即召集文武大臣,问罪司马迁。汉武帝将《史记》手稿交给大臣们传阅,大家都不敢讲话,只有一位大臣因受懿妃的指使而极力怂恿武帝严惩司马迁。老丞相跪地为司马迁求情,御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边。汉武帝无奈之下,从轻发落,让司马迁修改《史记》。

  司马迁得知让他修改《史记》,无比痛苦,肝肠寸断,悲愤地想要去辞官,并说:“不求苟活于世,但求无愧我心!”但是,这时他又想起了在父亲灵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遗愿!”于是,他决定修改手稿,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汉武帝的过错分散在诸多章节中,这样就不易被发现了。

  不久,汉军北伐匈奴胜利而归,汉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记入史书。司马迁本来只为卫青立传,但是他经过调查,发现李广威武无敌,战功显赫,却含恨而死,决定也为他立传。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马迁:“你这样做,只怕又会引来祸端。”司马迁一笑了之。司马迁正在写李广传时,一个朋友来看他,就顺手拿起刚写出的部分手稿看起来。朋友发现,司马迁写李广打仗退敌、脱险、射虎等,写得神采飞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广的赞扬和敬佩;但后面又写李广心胸不宽,公报私仇。于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广的赞扬和敬佩;但后面又写李广心胸不宽,公报私仇。于是,朋友就问司马迁:“你后面这样写李广,不会有损他的形象吗?”司马迁则说道:“我写历史,真实是第一条。不能以个人好恶而隐匿真相。”朋友连连点头称是。

  李广传写得文采华美,汉武帝看后非常满意。但是懿妃又无事生非,指责史稿有蔑视朝廷之嫌。她说:“李广如此勇猛善战、战功卓著却未得封侯,而且在战场上只让他起辅助作用,这不是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吗?还有他自刎而死,这不是说朝廷逼害忠良吗?”汉武帝突然明白过来了,但是一言既出,又无法收回,只好忍气作罢。

  事隔不久,朝廷得到消息:本朝大臣李陵兵败被俘后投靠了匈奴。汉武帝一气之下下令诛杀李陵九族。有一武将冒死求情,汉武帝盛怒,也将其斩首。于是,满朝文武再没有人敢为李陵说话。汉武帝还吩咐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书,以警后世。司马迁四处寻访,知李家世代忠良,一心为国,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为了救手下士兵的性命。司马迁又找到李陵的旧部,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于是,他心里有了底,毅然决定要写出真相,决不让忠良之人蒙受不白之冤。

  在他的朋友中,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又提醒他,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可书生意气,不然,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司马迁却不改初衷。他大义凛然地说:“先父在世,曾谆谆教诲我,史须采实,著史须以事实为准,我也深知此理,所以,我又怎么能违背父、训泯灭良知,不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呢?”

  汉武帝看了司马迁的手稿之后,脸色骤然阴沉下来,立刻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定为死罪。老丞相得知司马迁被抓,立即向汉武帝请罪,并要求与司马迁同担罪责。汉武帝无奈,只好应允司马迁可以用钱财或宫刑替代死罪。老丞相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司马迁,司马迁却苦笑着说:“钱财——我家徒四壁,没有钱财可抵罪;宫刑——士可杀不可辱,我无法接受!没有办法,我就等着被处死吧。”

  这天夜里,司马迁思前想后,久久不能入睡。天快亮时,他却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且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了父亲,父亲言之谆谆:“忍辱方能负重,我辈著史,只为传真相于后世。你如此撒手而去,谁人能担著史之重任?”司马迁惊醒了,又陷入了沉思……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篇二:神农尝百草中的诚信故事

  有一次,神农捉住了一只奇异的动物——獐鼠,又叫獐狮。它周身像水晶般透明,能吃百草和百虫,各种药性均可通过观察它吃药后的肺腑、经络的状况而一目了然。有了这只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神农可以从药草进入獐狮体内的行动路线,判断出药草的药性:如果药通心则医心病,药通胃则医胃病……人们说这是神农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甚至差点为此丧命的举动感动了上苍,于是上苍派出在昆仑山上修仙的一只獐狮来帮助他。自从有了獐狮,神农识药再也不用发愁了。

  一天,獐狮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狮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狮吸吮了青叶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摘下青叶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教人们种了这种青叶树,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的“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神农过去只尝百草,而对鸟、兽、虫、鱼能不能当药无法断定。有了獐狮的帮助,神农开始用动物入药治病。在动物入药上,獐狮给他的帮助最大,最后却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天,神农在山中发现了一条黑虫,一遇动静它就蜷成一团,像颗圆溜溜的黑珠子,咕噜噜地滚下山去。神农从未见过这种怪虫,十分好奇,拣了一个放在手心把玩,并递给獐狮试服。獐狮闻了闻,龇了龇牙,不愿吞食。神农便把“黑珠”塞进了獐狮的嘴里,獐狮只好小心翼翼地嚼了嚼,就赶快吐了出来。谁知这虫的毒汁仍迅速进入獐狮的肠胃,霎时间獐狮遍体发黑,口吐白沫,神农急拿解药灵芝草喂食也无济于事。獐狮望着神农,落泪而亡。神农亦悲痛万分,。

  原来那“黑珠”名叫“滚珠虫”,又称“滚坡虫”、“千脚虫”,身有剧毒。

  后来行医人为了纪念獐狮帮神农尝百草以救天下苍生,并为了证明自己药店的药货真价实,通常在柜台上放一尊獐狮的石雕,表明自己店里的药是经过獐狮尝试过了,肯定灵验,所以就有了“药不过獐狮不灵”的说法,也告诫医生千万要讲诚信不可滥用错用药物!这个医俗至今在鄂西北地区特别盛行。

  篇三:一诺千斤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篇四:书法家董狐诚信故事

  我国历代都有史官的设置,老子李耳当年就是周朝的史官——守藏史。当年,孔子曾艰辛跋涉到京城,一来是为了问礼于老子,二来是为了观看他收藏的史简与典籍。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太史,据说出生在今天陕西省翼城县东五十里的良狐村,是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作为一个史官,董狐实事求是书写历史、诚信做人的故事,被誉为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泰斗。

  春秋时晋国襄公逝世,其子灵公继位,年龄尚幼,由赵盾辅政。继位十四年后,晋灵公已经长大,但由于生长在深宫,不知民间疾苦,在屠岸贾等宠臣的教唆引诱下,晋灵公每日只知道吃喝玩乐,还骄奢淫逸地搜刮民财来大修宫室。他花了巨资在桃园修了一座奢华的行宫,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终日嬉戏其中,玩久了他又觉得腻了,便开始寻思找其他乐子。有一天,他站在行宫的高台上望见墙外老百姓熙熙攘攘,便就突发异想,用弹丸弹人取乐。他一声令下,随从们你一弹我一弹地向外发,打得行人有的伤了眼睛,有的掉了门牙,有的肿了耳朵,有的头上背了个大包。受伤的、受惊的人们,像遇到了魔鬼,各自抱头逃散。晋灵公见了却在高台上哈哈大笑,连叫:“过瘾!过瘾!打人到底比打鸟来劲!”屠岸贾也连忙点头说:“对啊,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赵盾知道这件事后,连忙与大夫士会一起到宫中向晋灵公进谏。谁知刚到宫殿门口,他们就看见两个宫女抬着一个竹筐子走了出来,筐子外头还露出一只人的手。他们再仔细一看,原来里头装着一堆大卸八块的人的尸首。赵盾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宫女说:“主公因为厨师没有把熊掌焖烂,就把他给杀了。”赵盾说:“主人把人命视如草芥,真是太荒唐了。”说着就拉士会往里闯。士会说:“要是我俩一起去劝他,他不肯接受,就再也没人可讲话了。还是让我先去,他不听,那时候你再进去讲。”说着,士会就闯了进去。晋灵公开始装作没看见。士会一边向前走一边行了三个大礼,直到殿檐下,晋灵公知道躲不过去了,才看他一眼,不等他开口,就说:“我已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士会急忙磕了个头说:“如果您真改过,不光我们臣子可以托您的福,国家也就可以永远巩固了。”晋灵公又反过来问士会:“是不是赵盾那老头让你来的?”还没等士会回答,他又补充了一句:“你告诉他,我今后改了就是了。”

  晋灵公虽口里答应,但恶习难改。没几天,他又到桃园游玩去了,根本不把朝政放在心上。赵盾在桃园门口堵住他,又给他讲了些国君应该像个国君的道理,希望他赶快回去,料理国事。这时,屠岸贾又站出来替晋灵公说话了:“相国虽说是一片好意,不过,主公既然已经到此,您多少也得行个方便,有什么要紧的事明天再说也不迟呀!”

  赵盾无奈,也只好让他们进去了。晋灵公感到很扫兴,觉得赵盾这老头经常使他难堪,恶狠狠地说:“这老不死的管得太宽了,我只有除了他才称心。”屠岸贾一听,忙说:“除掉这个老头还不好办,我家有个大力士叫鉏麀,派他去干掉那老头。”晋灵公说:“好,你去向他传我的话,不刺死赵盾就别回来!”当晚后半夜,鉏麀悄悄来到赵盾家的院子,等待机会下手。天刚蒙蒙亮,赵家人就起来预备车马,赵盾卧室的门也开了。鉏麀在暗地里一瞧,只见赵盾早已穿好了朝服端坐在桌边,赵盾卧室的门也开了。鉏麀在暗地里一瞧,只见赵盾早已穿好了朝服端坐在桌边,因为时间尚早,就在那里闭目养神,准备上朝。鉏麀再看看卧室陈设,太简陋了,简直不像一个相国的排场。他为晋国有这样的大臣而感动,怎么也不忍心杀死这样的好人。但又一想,不杀死赵盾,回去交不了差,那是要杀头的。想到这,决定还是自己死吧,临死前,他大喊:“相国,我可不能丧尽天良来行刺您。以后可能还有人来,请您多加小心!”说完,一头撞死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上。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九月的一天,晋灵公请赵盾进宫喝酒,暗地里埋伏下了武士和恶狗。赵盾带着卫士提弥明前去赴宴。屠岸贾出席作陪,把提弥明一人挡在了堂下。席间,晋灵公忽然对赵盾佩带的宝剑大加夸奖,要他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界。按规矩,大臣如果在国君面前拔出宝剑,就是犯行刺国君的大罪。赵盾虽说是老臣,但几杯酒下肚,也就忘了这一茬。就在他伸手拔剑的当口,提弥明在堂下大声喊:“做臣子的陪国君喝酒,过了三巡还不告退,这是不合礼节的!”赵盾一听,方才醒悟,知道自己差点中了计,慌忙站起来告别。这时,提弥明也快步上殿,搀扶赵盾退下。晋灵公见计谋未能得逞,急忙唤恶狗咬赵盾。提弥明赤手空拳与狗搏斗,没几下就把狗给打死了。赵盾愤怒地对晋灵公说:“你不用好人只用狗,虽狠

  何用!”晋灵公大怒,下令埋伏在殿后的武士追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掩护赵盾往外跑,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武士们杀了。赵盾逃出王宫,在儿子赵朔及一个叫灵辄的武士的帮助下,逃出了城门。

  赵盾出城时,刚好碰上了刚刚打猎归来的赵穿。赵穿是晋灵公的姐夫,与赵盾是同族,他详细问了事情经过后,劝赵盾道:“你先出去避一避吧,这个昏君由我来收拾。”赵穿经过反复考虑,决定采用曲意逢迎的方法,先取得晋灵公信任,然后再伺机下手。赵穿见到晋灵公后,假意说道:“赵家人犯了罪,就请罢我的职,再治我的罪吧!”晋灵公见自己这个姐夫倒十分诚实,不像赵盾那个死老头,就忙说:“赵盾有罪,怎么好牵连你?你与他不同。”没过几天,赵穿又投其所好,劝晋灵公多选美女,及时行乐。晋灵公一听此事可来了精神,色迷迷地问赵穿:“这美女派谁去选最合适呢?”赵穿说:“这方面屠岸贾可最内行了,他也最懂得主公您的要求。”晋灵公立即把屠岸贾召来,让他火速去办这件“美差”。赵穿巧妙地支走了屠岸贾,搬开了最大障碍,使晋灵公一下子成了个空架子,于是就开始实施计划。当时正值金秋季节,一天,赵穿劝晋灵公到桃园去观赏秋景,说道:“桃园的秋景比春景更加迷人,主公何不去观赏金秋风光呢?”晋灵公一听,忙说:“一提桃园,我确实有好些日子没去了,还真想去玩玩。”赵穿又说:“屠岸贾又不在,国内肯定还会有赵盾的同党,为了安全起见,我给您派一些精明的卫士吧。”晋灵公只知荒淫享乐,觉得赵穿考虑得很周到,就满口同意了。赵穿精选了一批可靠的武士,一道来到了桃园。在晋灵公喝酒赏景时,赵穿历数了晋灵公不君的种种罪行,最后让武士将晋灵公刺死,结束了这个昏君的一生。赵盾听说晋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未出国境就返回国都,拥立晋灵公的叔叔为王,这就是晋成公。

  根据古代的观点,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杀的,臣下杀君主更是不忠不义的表现。所以对于这段历史,很多大臣都避而不谈。赵盾重登相位后,就想看一看,史官董狐究竟是如何记录和评价这件事的。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以示笔伐。看完之后,赵盾十分生气,他将竹简一摔,对董狐说:“晋灵公死的时候我不在朝中,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怎么能说是我杀的呢?你这样乱写,是诬蔑朝廷命官,是要杀头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不慌不忙地回答:“你身居相位,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你那时虽不在国都,但现在身为国家大臣,却从未追究过杀君之人的罪责,因此,如果说你不是这件事的主谋,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这不是你的责因此,如果说你不是这件事的主谋,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一听,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但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说:“你修改一下吧,改了对大家都有好处。”董狐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史官,我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而史书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人的欺骗。你让我为了个人私利去改写史书,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丢了脑袋,对于我而言是件小事,但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就是大事了。”听了董狐的一番话,赵盾被打动了,叹息说:“《诗经》上都说‘因为我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他没再说什么,并且以后也不曾为难过董狐。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册,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书法不隐的诚信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从司马迁开始,赋予了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实质。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名人廉洁家风家训家规小故事分享7则

2.与廉洁有关的家风家训家规小故事精选

3.10个关于廉洁的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

4.名人家风家教家训励志小故事

5.关于诚信的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

6.关于诚实守信的家风家训家规小故事

7.关于廉政家风小故事精选10个

8.家风家训家规小故事200字关于爱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