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临近春节,暂时抛下城市紧张忙碌的生活,回到久违的家乡,看看儿时生长的地方,心中甚是感慨,下面是2017年春节回乡见闻文章,欢迎欣赏。
篇一:2017年春节回乡见闻文章
转眼又是一个春节的来到,不过今年的春节跟往年有着大不同的变化。少了往年的繁华拥挤,多了一份简朴大方。由于今年的假日改动,大家伙回家也相对颇晚。好在我们离家不远,赶在年夜饭前与家人一起团聚。
回家途中,每个村庄前的产品展示宣传画树立在道路两边,这就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村全方位发展而打造的一村一品活动,针对当地地理环境,请专家现场亲临知道,指导群众有效地把土地资源发挥到极致,打造一个品牌。比如灵源的大棚菜、漠西的大葱已文明全省;临平的苹果以全国畅销;董城的养殖种植一体化更是把新的养殖种植理念和科学管理灌输到新农村中。达到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品牌致富的新景象。
乡间的道路上,近年来由省交通运输厅推出的“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农村公路建设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农民修建农村公路的积极性。各乡各村的道路,有些甚至于连田间地头也修成了水泥路。交通条件那叫一个便利,基本上告别了当年的“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情况。
近年来由于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鼓励农民办医疗保险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总额调高全面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偿范围、改革支付方式。使农民有了医疗保障,不再让就医成为农民的一大民生问题。现如今的乡镇卫生院已经从以前的破破烂烂的危房,已经建成一座座门诊、住院、检查等多功能的医疗楼,就连好多村卫生所也相继建设成为标准的卫生所。让农民的就医环境得到彻底的改观。
水电设施的进一步提高,如今的农村吃上自来水已经不是梦了,而是得到真正的实现;电力设施也是大有改观,各村以前的木杆、破股线、萤火虫似的灯光已经再也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杆,下户线也规范整齐,让农民用上放心电已经不是空话,而是付之于行动中,的开通,让群众故障报修更是有了直通车,只需一个电话,电力抢修就会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为之抢修。在用电密集区域和事故多发地段,总能看到黄色的电力抢修车停放在哪里随时待命对突发事故进行抢修。
县城大街上还是往年一样的张灯结彩,唯一变化的确实一个个喜气洋洋的灯笼不是新购置的,而是被清洗过后重新挂起来的旧等,但还是不能减少其喜庆气氛。
各旅行社门前,不再是以前过节打烊,反倒是变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辛苦一年的群众,还有在外奔波一年的游子们,借着过节放假的机会,带着家人一起外出放松一年的紧张心情,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已经成为老人们教育孩子的啰嗦话了。如今的新农村,不光是年轻人,就连大叔大妈们也一改传统观念,向年轻人看齐,穿衣也开始将款式、看时兴、讲质量、论品牌。服饰搭配也有模有样,穿着打扮一点也不输给城里人,城乡差别已经不能是服饰上的区别。“吃饭穿衣亮家当”,这句家乡的俗语,充分体现了如今的农村群众生活生平的一种展示。“人民生活的美好写照”一幅幅、一幕幕的改变,让我无不感觉到我们新农村在党的政策下的巨大变化。
篇二:2017年春节回乡见闻文章
2017年X月29日下午,我开车回老家看望二老。阳光明媚,春风习习。公路两旁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一望无际的油绿的麦田令人大饱眼福,还有一片一片黄色的油菜花自然绽放,两只白色蝴蝶翩翩起舞,恨没有带相机,遗憾无穷。经过滏阳河时停了下来,滏水东渐育良田。滏水两岸蔬菜遍布,瓜果飘香。明代著名的西八闸就在北岸,为老农浇灌良田提供了条件。使此地成为永年县蔬菜、水稻、大蒜之乡。岸边的百年枯杨虬枝劲干,被挂上红布,成为杨仙,群众四时祭拜,保佑不发水灾和幸福平安。她的子孙--二代三代杨树也茁壮成长,嫩叶新绿,直插蓝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意辉映在我的脑间。
经过华裕公司时,我停了下来,征询门岗意见,进圆观赏梨花。株株梨树满树银白,大约有三百颗,成了白色海洋。树高一丈左右,傲然而立,微笑欢迎客人光临。经过几次嫁接,现在晶莹夺目。回忆30多年前,还是在生产队时期,这里是一大片的果园,比现在大六倍以上。那时我上学经过此处,春天看梨花,流连忘返;夏天睹青果,由衷羡慕;秋天尝肉香,乐此不疲;冬天看老枝,浮想联翩。生产队解散后,大片梨树被砍,这里由于华裕前身—养鸡场所占,盖房时院子中的梨树幸运保存下来。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停下欣赏,好像看自己的老朋友一样。大多数花属于观赏类,梨树不同,不仅开花,还能结果。她像白娘子一样令人喜爱。如今梨树中间夹种桃树玉兰还嫁接了榆叶梅,这几种花都在春天艳放。有女大学生正在用手机拍摄大红的榆叶梅,还有摄影师正在拍摄白玉兰红玉兰,令人目不暇接。落日的余晖照着这些名花和淑女,光色辉映,美咦! 美咦!
最后到达家里,两颗桃树花朵全部绽放,粉红透白,迎接我的到来。母亲躺在床上,父亲坐在沙发上,我买了肉菜瓜果饮料,递给了父亲。我又给母亲穿上鞋,扶她走了一段。母亲已近八旬,满头银发,常年有病,使我经常挂念。一周没见,言语难尽,不觉天黑了。
晚饭后,我到农村的街上溜达。两边的路灯已经两了。先到兄弟家坐了一会儿,弟妹也在家,互相问了近况,一袋烟的功夫,我走了。
先是听到音响,我认为放电影,结果走进一看,有10多位妇女随着乐步翩翩起舞,扭动腰肢,前后左右,步伐一致,动作协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和男人围在四周观看很是热闹。城市的风情移到了农村,令我感喟。听一位大嫂说,为了锻炼身体,妇女活跃了,无论春夏秋冬都在跳舞,腰细了,臀小了,身体灵活了。
我的思想震撼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目睹了农村几十年的文化生活,历历在目。小时候,没有电视,听评书,看唱戏,观电影,下象棋,不亦乐乎!有了电视后,都在自家看电视剧看春晚,也挺热闹。如今妇女站在街上跳舞以前不敢想,现在做到了,老人也开通了,不说闲话了。
从城返乡,收获匪浅,以上点滴文字算是记录,与大家分享,不使其泯灭也。
篇三:2017年春节回乡见闻文章
我原是乡下人,1956年3月30日,我离开它到城里工作,去年今日,我还写了一首诗,纪念离乡50年:
阔别家乡五十年,农村旧貌换新颜。
荒岗染绿千株树,平地铺金万亩田。
新厦倚山藏影里,轿车辗路达庭前。
顽童嬉闹呼来客,笑靥如花朵朵嫣。
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令人感慨万千,实难尽述。
今年此日,我又回乡,所见所闻,又有新意。不过,几句诗写不好,又难说尽心中想要说的话,就改为写一篇《回乡见闻》吧。
很早起来,我赶印三篇文章,带给乡下的堂弟。这是我对“孝”、“寒食节”、“清明节”的看法,我是作宣传哩。
我叫了一台车,上引桥,过湘江,奔高速,直去老家为父扫墓。一路下来,有几件事我颇感新鲜,边叙边议一下吧。
一
我到了家门口,那里正好有一公路收费站,栏杆放下来,要交10元过路费,这本是普遍推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运作方式,我无话可说,并且也不会为区区10元钱而冲关,何况这里又正好有我邻居在这里做收费员,我更没面子去讨个便宜,交10元还省心得多。但是,也觉得这世道变化真大,我回老家还要交过路费!可不,我儿时走这里过,推土车子送柴火去铜关窑,谁会想到有什么过路费?只是看过《水浒传》里有山大王拦路打劫时才有的事。今天,历史与现实不符,我不能用这去和那打比,那是讽刺或“戴帽子”,我不会那么想。我只说回家了不欢迎可以,总不该还要收我的钱呀!
“我家在这,还要收我的钱呀?”我笑着问。
“你住哪里?”收费员问。
“朱家冲的,都认识我呀!”
“看看身份证。”
我没带,也知道凭口说不行,不为10元钱耽误了我,交了钱就走。
二
我要侄婿带上刀、铲子,从小路上山,钻入树林子,踏着厚厚的落叶,攀开树枝,才到父母坟前。侄婿砍去杂草,清理墓地,呜鞭磕头。我望了眼墓碑,那是父亲过世10年后由弟弟树立的。今天,弟弟也作古多年,大兄二兄远处难来,我这古稀之躯,独一个人祭扫父母坟堆,那心十滋味,谁能体味?悲呢?还是喜呢?
是啊,人难百岁,过去了的莫太伤心;看当前,心境就大又不同了。
我在山头眺望四周,都是一片绿色。身边近处,风吹着树枝摇晃,树叶发出一种令人心醉的呼呼声,这就勾起我儿时的情景,到这里砍柴、摘蕨、捡苦珠、放牛、割草。曾是古树参天,绿荫一片。但到60年代后,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这里是光山一片!见着就心生凄凉之感。
现在,树木参天,又恢复了青山绿水。这也只是二十来年的变化呀!
人世沧桑,山水有情。我的见证,谁也不会怀疑我这是行文作秀吧。
三
我从山上下来,那一垄垄的梯田,近看已有村民在翻耕,远看却像一级一级阶梯,升到上面,才又被山林挡住。山下已是一抹平川,那一丘丘水田,像是一块块大大的镜子,好看的样子比远处的梯田就不同了。我见到有一台机耕耙,在那里飞快地奔跑。我问侄婿:“这机器多少匹马力?”他说:“六匹。”“烧柴油吧?”“是的。”“这比牛犁快多少?”“那要快五六倍。”……
啊,机耕进入了我的山村,是甚么意义呀?我心里乐滋滋的味道,这是我乡下人的体验,一个道地的城市人是无法感受的吧?
四
我老家这个村子,沿路或依山而建了很多搂房,白色瓷砖、闪光的玻漓、甚至那银色铝合金窗户,在绿色的树林的掩映下,显得层次分明,格外显目。多好的房子哟!
看了这些楼房,我自然要想到我那记忆中刘曾经住过的茅草屋。天雨时,漏下来的水是酱色的。大风时,吹得茅草满天飞。我父柴亲爬上去那修盖的神态,弯着腰,勾看脚,用一根大打片将草撑起来,再加一些进去,然后铺平,又用石头压着,我今天又隐隐像见到了他的影子。……
我总是那么容易怀旧和对比,所以一时悲叹,一时欢喜,心情的复杂,没有一个准儿。
也正是这一栋又一栋好看的新楼房,我得到一个十分新鲜的讯息,这是社会发展进入另一阶段出现的端倪,我捕捉到它,记下来,肯怕是很有社会意义的呀!
弟媳佩芝告诉我:村子里人人都起楼房,现在又有很多空着没人住呢!原来是他们进城打工去了。有的只在春节回来住几天,有的甚至长年空着哩。
她这么说,我是百分之百相信这是事实。她大女婿、大女儿就在上海打工四年了,现在一栋新楼房请人守着住,每月还要付几十元守护钱呢!
这也真是奇事,城市里是房屋出租要租金,现在农村要出钱请人来住!
假如不是我亲眼所见所闻,我根本无法写出这些话来。
回乡一日,所获良多。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3.
5.关于2017鸡年过年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