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心灵鸡汤文章

发布时间:2017-08-19  编辑:孙彩秀‍ 手机版

  导语: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尊敬别人是一种智慧。分享几篇微信心灵鸡汤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人生要学会留白,才能活得安然洒脱

  生命有了缝隙,阳光才会照进来。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充实圆满,不想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渴望填满生命里的沟沟壑壑。因此,很多人习惯以“超人”自诩:“我是超人,我要办许多事,我能办很多事情”,大包大揽身边之事,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可是,没有人是三头六臂无所不能的,即使再优秀的人,精力和体力也是有限的。什么事情都想干,什么事情都想干好,让自己背负太多,往往身心疲惫而沉重,以致什么事都干不好,遗憾更多。满则溢,盈则亏,自然的法则,无人能够超越。

  关于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在辅佐刘备的二十多年里,足智多谋、临危不惧的诸葛亮献智献计,鞠躬尽瘁,成为蜀国的一把手。特别是在刘备去世后更是如此,他将行政与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事事插手,件件操心,日理万机。

  结果,诸葛亮虽有面面俱到之心,却无分身之术,曾经六出祁山伐魏都以失败告终,打了败仗,累垮了自己不说,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间,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

  “出师未捷身先死”,与诸葛亮苛求完美、事必躬亲不无关系。

  在这里,不禁要问,你欣赏过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吗?画面上,除一舟,一翁,几笔淡墨之外,空空如也。然而,就是这片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回味无穷的意境,那是一种无言的诉说,诉说江天辽阔、寒意袭人,诉说地老天荒、无奈悲凉……这就是国画的“留白”艺术。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张更大的宣纸呢?别总把自己逼得太紧,给生命一些“留白”吧。因为除了精神和心灵领域,其余领域我们是无知的,即使说有知,我们也不可能把好事占尽,总得留出一大片领域让他人自由往来,各领风骚。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人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遗憾,但并非不思进取,消极遁世,慵懒沮丧,驻足不前。从本质上讲,这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做出正确选择。“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奔赴战场,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战争,路上遇到一只小兔,为了得到小兔,结果丢掉一场战争,值不值得?

  人生要学会留白,圆满未必艺术。舍弃不重要或不宜做的事情,把自己最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上,如此成功便不再复杂,人生便不再纠结。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幸福、活得安心,并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更多在于他们能够把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界限,适当给生命“留白”。

  国际著名的设计师安德鲁.伯利蒂奥就是因为放弃了“超人”的想法,学会了给生命“留白”的智慧,最终不仅取得了斐然的业绩,还过上了松弛有度、安然洒脱的日子。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安德鲁.伯利蒂奥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除了每天进行设计和研究工作外,还负责公司制度制定、考勤等很多方面的事务,几乎公司的每一件工作他都要亲自参与。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作品的质量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公司也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安德鲁对此很不解,便去请教一位教授。教授给他的答案是:“你大可不必那样忙!关键在于分好工作内容的主次。”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安德鲁醒悟了。原来,一直以来他将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管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而最重要的设计工作反而只能占用一小部分时间,由于时间紧凑,作品的质量自然就受到了很大影响。从此,安德鲁调整了时间分配,他洒脱地把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小工作交给助手去做,自己则把时间集中用在设计工作上。然后,把所有精力拿来思考如何实现与重要客户的交易,以及公司如何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等。

  当然,公司并没有因为安德鲁的“撒手不管”而乱成一团糟,或者颓废不前,相反,它焕发出了鲜明的活力,在设计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安德鲁过得逍遥自在,工作业绩却斐然,他还写出了建筑界的“圣经”——《建筑学四书》。

  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是一种成熟智慧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的确很多。你不妨开一张清单,将要做的事情设定明确的优先顺序,知道优先做什么,重要在哪里,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则可暂时放一边,或者交由他人处理。

  水墨“留白”,可得磅礴之气;心灵“留白”,叫人聪颖豁达。那么给生命留白,就是充实生命。给生命留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生命就有了缓冲的余地,有了可收可放的活动空间,就可以从容地调整进退,就会滋生出无穷无尽的留恋和回味,天开地阔,心高路远。如此一来,也就赢得了安然淡定的人生!

  篇二:只有懂得放下,才能看清自己

  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很难走出自我的围城。人为什么要给自己建一个围城?因为人的心灵都很脆弱,需要适当地自我保护,保护过度就是一种自我的溺爱。所以我们需要打碎这个脆弱的心灵,让它变得更加地坚强,有些东西需要彻底地清空,然后才能装进去更多、更真的东西。

  在自我修缮以前,总是反感别人说自己的不是,或者当别人说自己什么不好时,自己的心就会第一时间摆好自卫的架势,然后快速地组织好语言去进行反击,去维护自己的一种自尊,去维护一种支持自己自信的力量。很多年后的今天,再去回想以前的做法,其实是很荒唐的行为,也许在真正的智者面前,普通人都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可是很多的人一辈子都在这样做,一辈子都被自己套进了一个围城。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一种所谓的尊严与自信,其实这就是一颗自我的种子。几乎所有人都容不下别人说自己的不是,总是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很多人很高傲或者很自信,这种高傲与自信大多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无知之上,因为真正的智者在他们的心里没有任何的高傲与所谓的自信,他们已经放空了自己,看透了自己,看透了世俗,他们的内心有一种比自信更有力量的东西,叫做无我。

  人的自信其实就来自于自我内心的一种阻力,也就是一种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好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武力,在维护着自己的“对”不被别人侵略。如果是别人说自己哪里错了,或者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都会变成一种进攻,不仅去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也会去侵略别人的尊严。我们不能进步,就是心里的这种力量在作怪,如果能放下自己内心的这种所谓的“尊严”,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一个智者。当我们开始放下自我时,就已经走在了成为智者的路上。

  以前,自己写了一篇文章,感觉特别好,可是别人总是说不怎么样,也有人阿谀奉承地说写得不错。从心底,自己还是喜欢别人说写得好,比较反感别人说写得不好。如果我们总是有着这样的心态,估计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或者说这辈子只配做一个庸人。随着年龄渐长,很多人开始放下一些自我,学着去接受别人说自己的不好,或者为了进步想去让别人多说一些自己的错误。可是当别人真的说出自己的弱点处,自己还是半听半抗,如果别人说到自己的强项真的不怎么样,这时在心里就会完全地抗拒,有时候心里还会说别人更不怎么样,就开始在心里对别人进行反击。

  为什么我们总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进行反抗或攻击?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自信,说白了这种自信的根源就来自于自我,这种自我每个人天生都有,有的人严重,有的人轻些。如果别人想去打破自己的这种自信,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会起到自我保护的功能,如果这种自信被完全打破了,自己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所以一个太自我的人,当别人对他进行严重地打击,他就会想到去轻生,因为这时他心中的一种自我支撑的力量没有了。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哪里不好,可是就是不敢去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说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错误。

  比如一个人总是在心中认为或向往自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突然有些人说自己很垃圾,这一下子就打破了自己心里的一种平衡,自己的心一下子就失重了,自己的灵魂好像一下子就坍塌了。这就像一个大富豪富可敌国,突然一下子成了一个乞丐,这样的落差会让很多的人失去生活的勇气,悲痛欲绝。其实对于一个智者来说,犹如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都自有变数与定数,因为他们的内心放下了一些东西。

  比如,有一段时间,自己花了很长的时间很用心地去写了几首诗,自己认为写得特别好,让别人去评价,大部分人的评说都是不好不坏,当时自己很失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这种心态就好像女人穿了一件新衣服,然后对别人说:“你看我这件新衣服好看吧?”其实她想让你去夸她,肯定她,说她的衣服好看。人永远都喜欢对自己的自信抱有很多的幻想,比如我写的那几首诗,原本对这些诗有特别多的幻想,心想发表在哪个大型的文学期刊,然后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当别人不给自己肯定时,会突然感觉到一切的幻想都破灭了。这样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需要鼓励,往往鼓励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成长,这也就是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个弱点,或者说人的心灵很脆弱。这个弱点就是不敢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者说是没有勇气打破自己对自己的幻想,怕失去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坚强,其实这种坚强就是自欺欺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面对真实的自己缺乏一种勇气。也许人这一辈子,永远都喜欢自己欺骗自己,不想打破内心的那一点儿平衡,其实当我们去打破这点平衡,然后用心去接受它,会发现我们的内心获得了更大的平衡,这种平衡更多的是一种平静。

  真正能影响这个世界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是能放下一切的自我,接受世界一切的对与错。一种人是永远都自我,永远不接受世间对自己任何评说。后一种人有两种结果,一种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一种成为了一个小人。

  如果我们想进步,必须放下自己所谓的自信与尊严,拿出一点儿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所有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自己的幻想,很多人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足与错误,是因为怕丢失这种幻想,就好像一个皇帝丢弃了江山一样。其实这都是一种感觉,如果有一天,我们一切都放下了,会突然发现这时的自己才真正地进入了广阔的世界,这时的心是轻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掉心上压着的重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看清很多以前看不懂的道理,然后自己才能快速地进步。

  想让自己更能看透这个世界,想让自己更知道世界的真相,我们必须打碎现在的心,彻底地打碎,然后让自己挣脱出内心的一种自我力量的束缚,走出一个狭隘的黑屋,走进一个广阔的天空。突然会发现自己豁然了,发现自己的心轻了,发现一切都这么的美。因为我们只有在内心放下自己,才能真正地装进这个世界。当我们打碎了自己的心去重新地看世界,看自己,我们已经开始变得更加有风骨,这种风骨有着一种无限的张力。

  篇三:懂得尊重别人,才值得别人尊重

  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尊敬别人是一种智慧。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尊敬周围的人。人之相敬,敬于德。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尊敬别人的同时赢得别人的敬意。

  脸庞因为笑容而美丽,生命因为希望而精彩。脸上的笑容如果说是对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则是对自己的仁慈。人生在世,众生平等,然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并不相同。有的人生来富有,受百般人宠爱;有的人生来贫寒,身边亦没有亲人关怀。但不管怎样,人们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对生活抱以热情的微笑,每个人都应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活出自己的精彩。因为即使起点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达同样的顶峰。

  也许这个过程会有所差异,有的人走得可能十分轻松,有的人可能一路坎坷,但无论如何,只要抱定一份虚怀若谷的决心,守住一份执着高贵的希望,就算是风雨兼程,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

  一个年轻人自小颇有慧根,于是只身前往法华寺剃发修行。老住持见小和尚有些造诣,便指名让他跟随自己修行。寺里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小和尚仍然对修行充满了向往。不过,住持似乎并不急于向他传经授学。

  小和尚刚刚安顿下不久,住持就找到他,对他说:“我知道你爱好读书写字,所以需要独立的空间,你便搬到隔壁的大房间去住吧!”

  小和尚非常高兴,很快收拾东西告别了师兄弟住进了大房间。可第二天,小和尚一觉醒来后,住持又对他说:“你业障太重,恐怕无福享受这么大的房间,还是搬到小房间去吧!”

  小和尚虽然心中颇有些不满,但还是照住持的话做了。他本来以为搬回小房间之后就能随住持参禅了,谁知没过两日住持又提出让他搬回大房间去住。

  这次,小和尚尽量克制自己的气恼,心平气和地对住持说:“师父,我可以住在小房间里。”听到这话,住持立刻严厉斥责他,并要求他遵照自己的指示去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依照师父的要求,小和尚不断地从大房间搬到小房间,又从小房间搬到大房间。他也曾表示抗议,但出于对住持师父的尊敬,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服从。

  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小和尚忽然顿悟了,他想这也许正是住持锻炼自己心性的一种方式。于是,他再也不抗议,心平气和地接受住持的指示。结果,当他不再犹豫,不再不满,也不再恼怒后,住持就让他住定不动了。

  当你埋怨得不到高人的指点或得不到他人的赏识时,其实不知道这正是一种修行。只有虚怀若谷地去迎接一切,你才能容纳一切,从而让自己变得精彩。正如以上故事,如果没有一个虚怀若谷的胸怀,你可能只看到住持的严厉和不可理喻,或者只看到修行的艰难和不易,却无法得知宽容地接受这一切正是修行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境遇都当成一场修行,然后通过每件小事去磨砺心智,陶冶品性。秉持着一颗虔诚的心,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平和、更谦逊,生活也便能多几分惬意。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质疑,并学会尊师。有什么问题 ,那就多想几个为什么,或者多请教别人几次,把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当成能使自己进步的老师,你便能真的进步了。

  生活中,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才能,更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让自己谦虚一点,恭敬一点。一个人不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最怕自己不尊重自己,只有正视自己的能力,你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尊严。

  真正的智者,一定心宽似海,容得下百川。在谦虚敬人的同时,不自轻自贱,不轻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否则,即使你是一颗蒙尘珠玉,也将被视为毫无价值的沙粒。

  在曲折的生命旅途上,如果我们能够泅渡苦闷的心里冰河,谦虚一点,自爱一点,就相当于给了自己一缕温暖的阳光,就能够化解与消释一切困难与不幸,从而让我们的生命之旅变得更加顺畅和开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