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的母亲节微信文章两篇

发布时间:2017-05-07  编辑:孙彩秀‍ 手机版

  导语: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明天就是母亲节了,小编整理了感人至深的母亲节微信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感人至深的母亲节微信文章

  吃过午饭,我又习惯性地到隔壁阅览室拿些报纸杂志翻看。不经意间,看到了《解放军文艺》杂志上一篇写回忆母亲的文章,它一下子拨动了我的神经,触及到了内心珍藏着的最温暖的情感记忆。一直以来,不知什么缘故,只要在书刊杂志上看到这类文章,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阅读一遍,如获至宝,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很惬意,很有种满足感,也便很自然地想到了在千里之外河北老家的母亲,一下子特别想回到她身边,看看日渐苍老的母亲,陪着她说说话聊聊天。

  之所以对母亲的想念与日俱增,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曾经和母亲过的清苦日子,一家人温暖的亲情,还有以前听母亲讲过的她小时候所经历的苦,结婚后所受的委屈,以及从我懂事一直到现在亲眼看到的母亲为了这个家的日夜操劳。

  (一)

  母亲是个苦命人。1955年母亲出生在离家十几里路的一个叫西双的村子里,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妹妹。姥爷腿有毛病,不能干体力活,在那样一个主要靠下地干活挣工分吃饭的年代,全家八口人就靠姥姥一个人支撑着,可以想见日子过得有多困难。

  每次听母亲回忆她在家做闺女的那段日子,印象最深的就是全家吃不饱穿不暖。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记得母亲讲的她儿时艰苦生活的一些片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天灾人祸,国家经济非常困难。那时母亲只有七八岁,家里粮食根本不够吃,姥姥为了让孩子们填饱肚子,就去地里割野菜,切碎了和糠面混合在一起贴饽饽吃,或者是熬一锅野菜糠面粥。姥姥先坐在一边,让孩子们吃,母亲经常看见等他们都吃完了,姥姥就把锅里最后剩下的一点稀粥盛在碗里,偷偷兑上点开水,就算是一顿饭凑合过去了。

  最困难的时候,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看孩子们饿得慌,姥姥就带上大舅、大姨和母亲三个大点的孩子去地里挖野菜根吃,记不清母亲说的是哪种野菜了。因为实在太饿,大舅几乎是躺在地上,挖一个就吃一个,姥姥看了跟大舅说:文存啊,别都吃了啊,家里还几口人等着呢。母亲虽然还小,但她幼小的心灵同样能体会到姥姥说这话时的心酸与无奈。

  因为经常挨饿,小姨直到5岁才会走路,家里人都以为小姨瘫痪了,都为她发愁。其实那是长期严重的营养不良造成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养活全家,给姥姥减轻负担,母亲12岁就进了生产队。这个岁数就是普通人家的男孩子家里都舍不得让进生产队干活,何况是女儿。姥姥心里特别难过,怕母亲太小干农活吃不消,但母亲执意要去,姥姥就把母亲带到生产队长那里,求人家干活时多照看着点。看着母亲和一群比她高出半头的小伙子们一起走下地头,姥姥一个人站在田埂不住地流泪。母亲虽小但特别坚强,而且干农活上手很快,插秧、挖沟、抬土,一点不输给别人,这才让姥姥放了心。

  因为姥爷不能干农活,养活全家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姥姥一个人身上,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照顾全家老小。年复一年超负荷的劳作最终把姥姥身体拖垮了,在母亲13岁的时候,姥姥得了肺病,可家里哪有钱医治,她只能硬扛着,到后来经常吐血还坚持下地干活,母亲心如刀缴但无能为力,一年后姥姥撇下仅有5岁的老舅,撇下穷苦的一家人走了。

  听母亲讲她小时候的那些心酸的往事,那时我只有6、7岁,当时家里条件也很艰苦,每天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窝头,米饭和白面馒头很少吃到,但我依然想不到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疼爱,当母亲流泪时我也在一旁默默地抹眼泪,劝着母亲。

  母亲在生产队一干就是近十年,为了给家里挣更多的工分,期间受了太多的苦累。小时候过年去姥姥家,每当路过村头的一条又深又长的大河时,母亲总会很有感触地告诉我这是人工挖的,她也曾参与其中。我似乎看到了身材单薄的母亲在天寒地冻的大冬天挖冻土抬土方,两只脚和鞋子都冻在一起了还要咬牙坚持的情景。母亲没有因为这些苦累而抱怨,相反这造就了母亲超出常人的忍耐力、意志力。特别是从我记事起,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母亲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韧性,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她的那种毅力让我敬佩,让我感动和心疼。

  (二)

  1978年,母亲经人介绍嫁给父亲。年幼丧母,近十年没叫过妈,突然又有了叫妈的人,母亲对婆婆满腔热情,一心扑在婆婆身上想能找回亲如母女的那种亲情。但爷爷奶奶脑子特别老(老家农村的说法,意思是封建思想严重)。因为母亲家庭条件不好,从小又没了妈,家里没有父母撑着,爷爷奶奶就有些看不起,他们常把“没大人管,不懂规矩”之类的话挂在嘴边。那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在一起过,还没有分家,爷爷奶奶是绝对的权威,爷爷脾气暴躁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听人讲是老太爷就这么一个传宗接代的宝贝儿子,给惯坏的。自从结婚进了门,母亲就一直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对老人除了尊敬甚至有几分畏惧,孝顺的同时内心战战兢兢,生怕哪里做得不对惹来爷爷的责骂。由于母亲嘴笨,不会花言巧语,在几个妯娌中一直是干活最多但最受气的一个。

  童年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母亲经常因为被爷爷奶奶欺负而一个人流泪,不敢去说理,还得忍辱负重,继续默默为这个大家庭操劳。有时实在憋不住了,母亲便跟父亲唠叨唠叨,但父亲是孝子,一直对爷爷奶奶绝对地服从,怎么可能去为母亲说情,结果只能是夫妻两人偷偷生闷气,有时父亲怕母亲做得不好还要给母亲施压。长期在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里,母亲是多么地无助,她只有一个人扛着,自己受多大的委屈从不回家跟姥爷讲,她怕姥爷为她操心。从我懂事起,我就总是陪在母亲身边,陪着她一起流泪,在一边开导她,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母亲的心疼,一个只有5、6岁的孩子除了这还能做些什么呢?小时候我内心里对爷爷奶奶是有些怨恨的,虽然他们对我还算可以,不宠我但也绝不横眉冷对,可就因为他们对母亲不好,有时我甚至气愤得想站出来替母亲出气,但那时太小,也只是想想罢了。

  虽然母亲遭受着公公婆婆的刁难欺负,但她内心对老人要孝敬的那种传统观念却根深蒂固,对爷爷奶奶始终是以德报怨。记得那时一到冬天母亲每天都去给爷爷烧火炕,怕老人晚上睡觉冷,但遇见爷爷心情不好,他就无缘无故把灶里的柴火一下子掏出来抡得满地都是,把火踩灭,还呵斥着:谁让你烧炕着?你烧柴火都不会,用那么费!每到这时母亲总是不吭一声把火点着继续烧。有时老头子不知是什么原因就找茬,直接把簸箕里的垃圾倒在我们住的屋里,还有一次竟把我们里屋门上的四块玻璃全都打碎了,甚至扬手要打母亲。面对这些让人难以忍受的委屈,母亲总是不声不响地忍受着,一个人生闷气,她也恨自己为什么不敢跟爷爷吵,可每次又总是很软弱地连话都说不出一句。

  记得一天早晨,父亲出去干活了,母亲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很反常地把我和哥哥叫到身边,嘱咐我俩我们的衣服都在哪个柜子里,要我们听话。当时我并未感觉有什么异常。但那天晚上,父母大吵了一架,我才知道母亲感觉自己没有出路,绝望了,那天她准备好了一瓶农药,犹豫了一天,差点就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难以忍受的痛苦。那一次我和哥哥紧紧搂着母亲哭了一夜,父亲也害怕了,把整瓶农药摔得粉碎。

  尽管爷爷奶奶对母亲的态度和做法一直没有改变,但母亲并没有因此而记恨,甚至连一句伤人的话都没说过,她一边受着委屈一边还在开导着自己:老猫炕上睡,一辈传一辈;千年大道走成河,多年媳妇熬成婆。随着爷爷奶奶上了年纪,变得衰老,慢慢需要人照顾了,他们对母亲的态度也有了些变化。母亲尽管嘴上有时还是会唠叨爷爷奶奶过去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但在行动上,她却又特别心软,用自己的善良,对老人格外孝顺,在几个妯娌中间是对老人最好的。

  记得我上初中时,那时爷爷奶奶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做馒头有些吃力了,做不好,每天下午放了学母亲就让我把刚出锅的白面馒头用布包好给爷爷奶奶送去,好让老人趁热吃新做的,并且嘱咐我把前一天老人还没吃完的馒头带回来,留给家里吃。

  奶奶牙口不好,喜欢吃手擀面,母亲经常是下地干活劳累了一天,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给奶奶坐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还专门在汤里放个鸡蛋。

  特别是到后来奶奶得了哮喘,瘫痪在床,母亲更是无微不至,每天给奶奶洗脸洗手擦身体,有什么好吃的母亲总是留着做给奶奶吃。那时家里种了十几亩地,父亲上班,农活全靠母亲一个人干,每天在地里干活时,母亲总是不放心,中途还要回家看看奶奶,给她喝口水、吃点药,看奶奶有没有什么需要的。

  母亲用行动感化了爷爷奶奶。可能老人内心愧疚当面不好意思跟母亲说什么,但奶奶在姑姑面前经常说母亲嘴不爱说,但人实在,心眼好。一天早上,当母亲把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端在奶奶面前,一口一口地喂时,老人很慈祥地有些出人意料地对母亲说:来子(我的小名)他妈啊,你将来命错不了,以后娶了儿媳妇也肯定孝顺,因为你心眼好。母亲听了先是有些诧异,尔后便感动地吧嗒吧嗒掉眼泪。说这话之后的第二天,奶奶便去世了。我想这是奶奶在临终前对母亲的道歉吧,也是她离开这个世界给母亲最后的评价。自从奶奶去世,母亲便不再提以前老人的那些事了,母亲常说人都死了,一切都过去了,有你奶奶那句话,我就值了。母亲不仅是用善良感动了老人,同时也无声地教育着我和哥哥。如今我们兄弟两都已成家,母亲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操劳,哥哥在老家和母亲一起生活,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很欣慰地跟我说,你哥这孩子真不错,每次来爸妈这儿总是先看看饭橱里都是些什么菜,一看妈舍不得吃就出去给买一大堆菜回来。有哥哥在父母身边我也放心了很多,但还是经常为不能尽孝而心有不安。这也是我每天都特别想给母亲打电话的原因,既然不能在母亲身边,那就多在精神上给母亲些安慰吧,同时这也是我给自己的安慰。

  (三)

  母亲因为从小家里穷,没上过一天学,这让她更加懂得知识的宝贵。从我跨入小学校门,母亲就经常在耳边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她不懂什么大道理,从没告诉过我学好了以后要怎样怎样,只是鼓励我在学习上别松劲。从小我亲耳听到和亲眼见到母亲的不易,所以特别懂事,知道要听母亲的话让她免于为我操心。从上小学一直到研究生毕业,我从未因为学习上的事让母亲费心。我总是非常自觉,成绩也一直不错,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母亲做事的毅力给了我不竭的动力,使我总是在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式的状态中努力向前奔跑。

  因为家里有我和哥哥兄弟两,年龄又只差两岁,这在农村来说负担是很重的。因为儿子长大了要给盖新房娶媳妇,而闺女养大了嫁出去就行了,不用花父母一分钱。但母亲总认为有两个儿子是福气,常听她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肯干,没有过不去的坎。母亲从不跟邻居比吃比穿,她总是掂量自己的分量精打细算过日子。有两个儿子对母亲来的确有压力,但这也给予了母亲更大的动力。

  从上小学起,我就感觉得到母亲在暗暗给自己施压,我知道她的目标不只是以后给两个儿子盖房娶媳妇,她心中还有自己的打算。为此,母亲付出着比别人更多的辛劳,那时全家十几亩地全靠母亲一个人耕种,本来是一般家庭夫妻两个人才能忙活得过来的农活,母亲自己一个人却照样打理得井井有条,粮食产量还要比别人的高。父亲一直在一家私人的小厂子上班,只有起早贪黑地给母亲搭把手。

  那时很多人家为了少受累,都是只种高粱和玉米,一年加起来忙活两三个月,其余时间就可以休息了,虽赚不多钱倒也落个清闲。而母亲为了增加收入,每年都要种十来亩棉花。从开春铺膜播种到秋天一个棉花桃一个棉花桃地摘棉花,这期间母亲一天都休息不了。特别是农活时节,母亲更是披星戴月,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好早饭,自己先吃饱肚子便顶着还没消失的启明星往地里赶,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就带些干粮坐在地头啃点窝头咸菜,晚上天漆黑了才回家。

  为了给母亲分担农活压力,一到暑假,我和哥哥就帮着母亲在地里干活。7、8月正是棉花长势旺盛,需要修剪枝杈防治虫害的季节,也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穿行在棉花地里不要说干活,就是蹲在阴凉底下休息也会汗流浃背。很多人因为受不了如此炎热的天气,一般都是打点整枝杈的药和防虫剂就不管了,而这起到的效果并不好,往往是枝杈疯长、棉铃虫也杀不掉。母亲为了提高棉花产量,毫不马虎、精益求精。她定期对棉花的枝杈进行人工修剪,并一棵一棵地寻找消除棉铃虫。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也有贪玩的天性,重于盼到了暑假,却不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玩耍,还要整天陪着母亲在棉花地干活,心里是有些不太乐意的。但看到母亲那么辛苦,我又变得特别自觉,并咬牙要和母亲并肩战斗,坚持到最后。记得每到上午的10点多,母亲看我直抹汗,总是心疼地说让我先回家,太热了受不了。但看看母亲满脸的汗珠却依然坚持,我浑身便又来了力气,我没有理由回家休息,尽管只有十几岁,但对家的那份责任感已经在脑子里逐步建立了。

  邻居常说母亲真是不怕热,顶着三十六七度的高温大中午的还坚持干活,换作他们早中暑了。听着这些,母亲总是笑笑,我知道其实母亲也怕热,但她只是比别人更有毅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母亲用起早贪黑一天又天的辛苦劳作,换来了比别人更好的收成。记得那时每年家里棉花亩产量在全村总是第一,邻居们看到母亲一个人种那么多地居然还能收拾得这么好,都夸母亲能干。那时母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种棉花能手,经常有人向她请教。小学一次期末考试我又得了100分,数学老师在宣布成绩时说,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就像他妈为什么总是把棉花种得那么好,那也是干出来的。当时听了特别替母亲感到骄傲,同时我也清楚自己努力学习也正是受了母亲的影响。那时不管农活多忙,母亲内心多么渴望有人帮忙,但她总是说,下地干活绝对不能耽误你的学习,只要你想学习,那妈有再多活也自己干,绝不占用你的学习时间。为了能给母亲分些担子又让母亲放心,我总是挤时间自觉把学习搞好。母亲虽然不识字,不能像有些家长那样每天给孩子辅导功课,但她用行动给了我最好的教育——勤奋、坚持。工作以后,每当面对繁重的任务、面对各种复杂的难题,我总是咬牙坚持,加班加点去完成,有时候想想母亲顶着烈日劳作的情景,总是感觉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母亲教给我的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丢。

  初中毕业,我的中考成绩是全乡第一名,能够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但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还是有了填报师范类中专的打算,一来自己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很喜欢,二来也可以尽早赚钱养活自己。但母亲却坚决不同意:“既然你有能力上高中考大学,再难家里也要供你,只要你努力,你读到哪里就供到哪里。”正是母亲的坚持改变了我的人生,使我有了读大学的机会。而我的几个很要好的同学,当时学习成绩也很好,因为选择了读中师,毕业时赶上政策变化,不再包分配,在农村小学做了几年代课老师便被辞退务农了。路遥曾说,人生关键处只有那么几步,走错了,就将改变人生的走向,这话一点没错。

  (四)

  自从上高中,我便离开家,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渐渐少了。曾经在家和母亲生活的日子成了我永久的温暖的回忆,母亲的身影总是特别清晰。这些年虽没有亲眼见到母亲的辛苦劳作,家庭的琐事也不大知晓,但每次回家感受最深的是母亲又变老了,背渐渐驼了,鬓角生出了白发,我知道母亲是累的。

  高中时我每月回家一次,周日下午返校,母亲不管多忙,都会帮我提着包送我到村口的公路边等车,每次我执意要自己拎,但母亲不肯。一路上她总是嘱咐我别怕花钱,要吃饱了,学习上压力别太大。当我登上长途车,看着母亲不舍地跟我招手,嘴里还在朝我念叨着,大概是让我坐下,别惦记家。遥望母亲转身朝地里走去的背影,每一次,我的眼睛总有些湿润。

  后来我到武汉上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空军军官,全家都为我感到骄傲。特别是母亲,每次打电话她都很高兴地跟我说:邻居们都很羡慕你,给妈争气,好好干吧。尤其是每次过年回家,母亲都要我穿上军装,她说她就喜欢我穿这身衣服。

  虽然部队工作很忙,但我仍然坚持每隔一两天就给家里打个电话,母亲每次接电话没聊几句就会说:“家里都好,没什么事就挂了吧,总打费钱”。“我这打长途便宜,一分钟才几分钱。”每次我都这样跟母亲解释一遍,免得她又心疼钱。

  记得上高中时,我曾写过一篇作文,结尾处老师专门添加了这样两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两句诗我是第一次听说,但一下子就印在了脑子里,我想可能是其中蕴含的情感正好契合了一直以来我对母亲的感情。子欲孝而亲不在,其实这只是我的一种莫名的担心。母亲还不到六十岁,身体也还健康,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对于离开家十几年,在外读书、工作、成家,尽是让父母给予而没有给他们尽孝的儿子来说,对母亲的思念却越来越强烈。因为想尽孝心的紧迫感,才使我越来越频繁地想给母亲打电话,想多跟她聊聊给她精神上的安慰。老婆总是劝我,等这两年我们换了大一点的房子,就把父母接过来住,也好尽尽孝心,父母享福的日子还长着呢。

  我也一直为此努力着。愿母亲健康平安长寿!

  篇二:感人至深的母亲节微信文章



更多励志文章推荐:

1.有关母亲节的优美文章欣赏

2.关于描写母亲节的抒情散文

3.催泪的母亲节微信文章:母亲请原谅我让您久等了

4.大学生励志文章:被动,你就输了

5.大学生励志文章:你原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6.经典励志文章:别把你的坏情绪传染给别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