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2016年暑假期间亲子教育阅读的书籍

发布时间:2017-07-07  编辑:孙彩秀‍ 手机版

  导语:小编今天精选10本好书邀您陪孩子度仲夏,多读书、读好书,把读过的书记录下来,见证孩子在这个暑假里的阅读旅程,并将阅读的快乐和收获传递给更多的人。

  蒙台梭利:自己做 做中学

  适读年龄:2-6岁

  蒙台梭利执证教师设计的感官互动书,法国蒙台梭利协会推荐,畅销法国二十年

  这不是一套大部头的蒙台梭利理论书,而是一套蕴含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绘本。即使是从没接触过蒙氏教育的家庭,透过书中精巧的感官互动设计、幽默平实的主题故事,也能轻松分享和汲取蒙台梭利教育的精华。书中含有大量互动机关,让孩子在阅读时,通过摸、翻、拉、涂、写、画等动作,提升幼儿手脑协调,开启多重感官通道,获得最丰富的刺激训练。

  《时间的故事》:时间是一个很重要却又很难和孩子解释清楚的概念。本书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和家庭中随处可见的细节为线索,让孩子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从学会珍惜时间,书内赠送“时间轴”材料,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学习管理时间。

  《触摸数字》:数数是数学能力的基础,初学时,孩子往往会背出数字的顺序却无法理解数字与数量间的关系。本书适用于刚刚开始数学启蒙的孩子,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立体感的触摸材料,让孩子真正理解数字的含义,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探索世界》: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孩子走出家门认识世界。孩子从需要下楼的那一刻开始明白了上下,通过房间布局和穿衣服分清左右,然后逐渐放大。书中部分图案以充满肌理感的特殊材质覆盖,可以让孩子通过触摸加强认知。

  《生命的奇遇》:每个孩子都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本书就是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它用孩子可以接受的语言,毫不避讳地描述了生命诞生的过程。通过一个又一个小问号、小机关,让孩子感受生命的奇特。

  丑比头图鉴

  适读年龄:3岁以上

  雄踞日本亚马逊童书图鉴类第一名,以精灵之名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男孩在偶然间发现了丑比头的存在──丑比头既不是昆虫,也不是植物,而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生物。它们分布在原野与田园间、深山与森林里、河川与大海中,甚至栖息在人类生活周遭,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丑比头和其他生物一样,受惠于大自然的恩泽而在各自的生态圈生活,它们有的寄生于植物,有的与小动物共生,有的则出没在住家、公园等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偶尔还会对人类小小地恶作剧一番,尽管如此,它们和所有生物仍旧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与协调。小男孩在爷爷的鼓励下展开了一段寻找与诱捕丑比头的探险之旅,他带着爷爷的《丑比头图鉴》,利用书中的方法在一天之内陆陆续续抓到了好几只丑比头,并将它们装在昆虫笼子里带回家。

  本书在日本出版便造成轰动,热潮席卷大街小巷,除了在幼儿园的孩童间掀起一股寻找丑比头的风潮外,其丑得可爱的角色形象更是成为抚慰人心的疗愈系代表,连大人也为它们着迷不已!本书作者以不落俗套的世界观提醒我们,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乃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我们必须爱护自然界所有的生物,与它们和平相处,才不愧拥有万物之灵的称号。

  亲近大自然

  适读年龄:3-8岁

  一本指导孩子如何给大自然书写日记的入门书

  从三岁起,我们的意识开始逐渐形成,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信息,激发他们对花草树木的兴趣。本书通过90个亲近大自然的互动学习单,以及想象、观察、填色、绘画、制作等几十种游戏形式,配合120个可剪贴的活动素材,让孩子“自己动手,边做边学”。

  通过此书,孩子可以轻松学习许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比如认识树木、叶子、花朵,学会观察鸟儿和昆虫的方法,发现不同季节中植物的生存状态。

  我的第一本心灵成长魔法书

  适读年龄:3-6岁

  一套让孩子和家长读完后同时思考自己过往行为的图画书

  毅力、感恩、耐心、体贴、合作、不容易生气是成人希望孩子能够具有的意志品质,但怎么让孩子明白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呢?用一本书、一个故事、一场主角的自我反思对孩子旁敲侧击,引发自主思考,形成个人判断,正是这套书的用意所在。

  读完故事,家长还可以对照着“行为测评表”,看看表中有哪些是自己经常会说的话、会做的事,也许正是这些话和事妨碍了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反思自己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到底应该如何说、如何做。

  什么是毅力?就是努力坚持做完一件事,即使这件事看起来很无聊或很困难。

  什么是感恩?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就是满足现在拥有的幸福。

  什么是耐心?当你在等待某件事到来的时刻,仍能保持积极的心情,这就是耐心。

  什么是生气?当我对某件事感到心烦意乱时,那可能就是生气。

  什么是体贴?就是尊重他人,考虑他人的需求。

  什么是团队合作?我们一起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所长,这就是团队精神。

  爸爸的画

  适读年龄:6岁以上

  文津图书奖、桂冠童书奖,丰子恺女儿丰陈宝、丰一吟述说丰子恺漫画背后的故事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善取人间诸相,尤多儿童题材,其中的大部分,皆是以丰家姐弟为模特的。陈宝与一吟先生,在数十年沧桑之后,以温馨亲切的文字,从头细数儿时旧事,娓娓道来,读之令人心动。丰先生漫画,又多以古诗文意境入画者,陈宝、一吟先生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以原诗词为画演绎,既为画作点睛,又使读者在读画的同时得到了古典文学的涵泳。

  本书所选400幅漫画,尽可能地考定其撰作的年代及背景,凡属同题异画或异题而同画者,均一一收入,以见全貌,以备参比。

  陪孩子画唐诗

  适读年龄:3-12岁

  用玩的方式启蒙唐诗,海峡两岸联袂推荐

  在《陪孩子画唐诗》这本书里,台湾的一对母女在唐诗里想象畅谈着:从李白的月光谈到了梵·高所画的卧室;从王维绮窗前谈到毕加索的立体派;从《游子吟》谈到了缝纫机的历史……一次又一次拉近着古代唐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从中能看到一个母亲的文化趣味,示范着如何导引孩子读诗、画诗,以及对个人创意的坚持。阅读此书,能感受到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也能从中学会陪伴孩子、读懂孩子的方法。

  在《我的诗画本》这本作者和编辑用尽巧思的配套手工书里,将24首唐诗变成了24个好玩的艺术创作,可以让孩子尽情释放思考力、创造力、整合力和动手能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诗画本,也提供了亲子间更多的话题和互动内容,帮助更多家庭开启陪伴旅程、享受亲子之趣。

  蒜头的世界

  适读年龄:10-14岁

  韩寒鼎力推荐,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审以妈妈身份撰写中国版《窗边的小豆豆》

  蒜头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调皮、出格,从来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那些糗事,曾经带给我很大的烦恼,然而,带给我烦恼的同时,却又带给我许多快乐和感动!

  在今天,我看到许多家长正经历着我当年的烦恼,为孩子的成绩达不到优等而焦虑,为孩子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而跳脚。

  当我们为孩子教育揪心时,有没有想过,孩子成长的快乐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孩子的内心是否真正被了解?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和心态,能否换一种角度?

  孩子的成长没有固定的模式。假如蒜头的故事能给人一点启迪,能让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彼此快乐,那真是一件开心的事!

  音乐神童加工厂

  适读年龄:12岁以上,家长

  渴望把孩子送上音乐道路的家长和老师不妨一读,业余VS专业到底何去何从

  本书虽以小提琴界为研究主体,却意在展现整个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 野心勃勃的家长自作主张,引领孩子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他们与老师合作,力图让年幼的孩子克服爱玩天性,苦练乐器。

  老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有乐理和演奏技巧,更包括独奏界的处事规则和人脉资源。他们甚至亲自为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演出机会打通关系。指挥、经纪人、小提琴制作师……一个又一个角色在独奏教育中逐渐登场。

  然而,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长和学生时而脆弱、时而炽热的梦想;尽管他们都清楚,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走通这条独奏之路。

  在近二十年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乐器训练中,独奏学生不仅需经历自我怀疑和彷徨,更要苦苦寻觅进入古典乐市场的契机——师从一位独奏大师、赢得一场重大比赛,或是一把稀世小提琴…… 没错,他们的成功亦有模式,远非天赋异禀和精通演奏那么简单。

  夏山学校毕业生

  适读年龄:12岁以上,家长

  “快乐成长、自由发展”教育观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否成才?《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原型,英国夏山学校建校百年的反思之作

  夏山学校1921年成立,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校长尼尔提出,大人只需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成为清道夫。只要快乐地成长,就能对自己负责。

  这种教育理念虽然为人称道,但不少人仍有疑问,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够成才?在《夏山学校毕业生》这本书中,十五名曾在夏山就读的学生接受采访,回顾了让他们受益一生的教育经历,并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从夏山学校走出的孩子,平和稳重、体贴周到,最重要的是,诚实。他们知道,无论自己赞同与否,其他人的观点是重要的。另外,他们对世界无所畏惧。他们有时也会觉得周遭的人很奇怪,甚至不可理解,但他们敢于面对,进退有度。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尝试。

  在全国统一课程和官方成绩排名等措施之下,当今的教育已经失却理想,退化成消费主义的又一代表。在这个失落了教育理想的年代,夏山学校及其毕业生的反思成就了一盏希望之灯。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适读年龄:12岁以上,家长

  西方贵族学校的精英教育到底在培养什么?从这本书中一窥究竟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

  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

  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