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推荐《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

发布时间:2017-05-24  编辑:孙彩秀‍ 手机版

  《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是2008年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成墨初。该书对大量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家教中的实际案例,深刻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现象的原因;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入透视;为父母正确地应对孩子不听话行为提出了各种实用而有效的对策与技巧。


  【内容简介】

  本书将科学的家教理念贯穿于具体的家教方法之中,上篇提出父母要辩证地看待孩子的“不听话”,中篇告诉父母应对孩子不听话问题的一般技巧,下篇教给父母纠正孩子具体不听话行为的方法。全书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一本专为广大家长解除心病、为孩子送来欢乐的家教读物,希望它能对广大家长教子成才有所帮助。

  【作品鉴赏】

  每个父母可能都深有体会,孩子常常在和他们作对,往往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父母经常被孩子折腾得头晕脑涨,感到束手无策。不听话的孩子,成了父母共同的心病,我们该怎样教育这些不听话的孩子呢?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希望自己说出的话、发出的命令,能在孩子那里起作用。然而,很多孩子就是不给父母这个面子,要么哭闹,要么顶嘴,要么听到批评就倔强地摔门而出。于是,在父母眼里,“不听话”这三个字,几乎成了坏孩子的代名词。孩子不听话,也成了父母最大的一块心病。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采取责怪、训斥、强制,甚至打骂的惩罚性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往往会适得其反,更加刺激孩子的叛逆、不听话。

  【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经常为一些学生的不听话而烦恼;作为家长,我也经常为儿子的不乖巧而苦恼。我不禁扪心自问:孩子们是怎么了?他们为什么如此不听话?怎样省心教出好孩子?最近,我终于从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的书名就叫《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

  《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这本书中的“批评”、称赞”、目标”是作者成墨初的三步骤的教育魔法,通过这“三个步骤”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发展优秀的一面。

  看了这本书,受益匪浅。“批评”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但仍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且试着自我改正;当孩子身上闪现出点滴的优点时,“表扬”让他们保持长久的快乐,并因此而做得更好;而“目标”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我监督,在反复的目标的实践与重温中得到进步。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三步骤”所带来的效果并不仅仅是孩子不良习惯的纠正,更体现出教育的一种良性发展,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教育也变得越来越轻松。书中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优秀是教出来的,你想让孩子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孩子,关键你有没有用心去做,是不是真诚地面对孩子。给表现不良的孩子一个适当的“批评”,给有进步的孩子及时的“称赞”,给所有的孩子一个简单又进步的“目标”,试一试,或许能够得到很多惊喜。

  表扬孩子之中,要含着期望和要求。面对年幼的孩子们,又是活动中的管理让我一直很费劲,甚至有时候说完一句话就得强调一遍纪律,并且不听话的孩子又多,等一个一个点名纠正完,时间上有浪费了很多,时间长了慢慢的就没耐心乐,有时候就不会那么温柔的提醒了,一节课上得大我又生气又费劲,同样孩子们也很难过不高兴。后来,我改批评为称赞,我寻觅到了一个班里坐姿最端正、上课最专心的孩子,每次当孩子管不住自己时,我就表扬他,当他是全班的榜样,慢慢的时间长了,孩子都习惯了,我一摸那个孩子的头,大家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批评好像命令,孩子执行起来很被动。如果换成赞扬,孩子明白了老师、父母的要求,还会感觉自己距离目标不远,自信心和轻松感会随之增强。

  批评是为了成就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孩子犯了错误时,你一定要按耐住自己的情绪,运用书中成功经验来教育孩子。我们班的馨馨小朋友,是个很内向的孩子,我很琢磨不了她,快三年了,我不曾见过她像同龄孩子那样阳光般的笑容,更别说爽朗的放声一笑了,最多只是抿嘴一笑,所以三年中,我基本上没怎么批评过她,我害怕我的批评会伤到她。可有一次批作业时竟然发现她没做完就交上来了,当时我很生气,也很失望。我把她单独的叫到一边,我先是平静的指出她这样的行为很不好,让我很失望,并告诉她我一直很相信她,同时沉默一会儿,让她体会到我的感受。我紧接着我又把她这学期表现好的地方理了一遍,告诉她其实她有很多可以成功的地方,并积极地引导她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后来放学后我请她和几个孩子帮我忙时,她干的不错,我又在那几个同学面前很真诚的表扬了她,她很快地明白了我的意思,第二天她对我说今后再也不会有类似的情况了,一定认真完成作业。我也对她说:“老师也相信最后一次。”面对眼前这个积极改正错误的孩子,我拍拍她的肩膀,会意地笑了。

  《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翻开它,慢慢品味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领略书中的经典之出。慢慢地,一个个道理迁移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一定会有很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