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文章:父母的“身教”重于老师的“言传”

发布时间:2017-01-12  编辑:孙彩秀 手机版

  导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校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播,而家庭教育更侧重道德、个性修养、情商等“软素质”的培养。

父母的“身教”重于老师的“言传”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大多是理论化的。当孩子走出学校,发现父母并没有遵守这些规则,所作所为完全是另一回事,那孩子就会想,为什么自己还要去遵守呢?好比说,学校老师说孝敬父母是好的,但孩子是一回到家,发现爸爸妈妈正与爷爷奶奶吵架,孩子就会觉得,不孝敬父母也是可以的。再好比学校老师说,饭菜要吃干净才是好的。可是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下馆子时,发现父母点的菜没吃完却也不打包带走,那孩子也许就会觉得,浪费也是没关系的。还好比说,学校老师说要学会倾听,要善解人意。但父母经常各说各的,只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从不为对方着想,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不需要善解人意的,将来可能会无法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你也许会说,既然大家都是如此,那么即使父母做到了,孩子不也还会跟着别人学坏嘛?此言差矣!父母和别人不同,父母是孩子身边的人,而其他外人的生活孩子并不能时时关注。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父母影响孩子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因为孩子不了解外人,所以,孩子对身边人的印象,就构成了对这个社会的印象。假如孩子有一对以身作则的父母,那么在孩子的认知中,会更倾向于觉得身边还是好人多。假如孩子有一对不以身作则的父母,那么孩子对人性的看法也就会变得消极。

  要知道,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和亲人保持一致,是人类表达亲情的一种习惯。有些事情当父母做不到,孩子也会不好意思勉强,就不会太较真,为了避免感到自己在排挤亲人,降低内疚感,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降低了。

  “身教”比“言传”更管用的三个重要原因

父母的“身教”重于老师的“言传”

  一是孩子的崇拜心理: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生的崇拜心理,这在孩子童年时期尤为明显,觉得父母就是世界上最正确的人,所以有很高的效仿父母的意愿。这个年纪的孩子,大人讲的道理不一定听得懂,但大人怎么做,都能看得懂,在孩子童年时期的第一反抗期时,父母的说教反倒可能引起孩子相反的行为,但是,父母以身作则的行为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二是减少青春期反抗心理:孩子到了青春期时,自己的思考能力一点点变得成熟,对于是非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愿意人云亦云,期望得到和成人一样的公平待遇。父母此时假如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做到,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很不公平,拒绝你的说教。只有当父母做好榜样时,孩子才能心服口服。

  三是可接近的榜样,可复制的成功:电视上的、报纸上的榜样都很伟大,仿佛高不可攀,让人想要模仿,却提不起勇气。但是挑战父母却容易得多。首先,多数父母只是比孩子强一点点,挑战起来难度不太高。其次,父母是身边人,很真实,没有距离感,甚至有些孩子亲眼见证了父母成功的历程,会觉得说“你这样可以,简单啊!我又不比你差,那我一定也可以的”。最后,父母和子女有血缘关系,有些天赋在基因里就遗传了。所以,假如父母向孩子发起挑战,孩子会更有信心,也更有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