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你永远学不到的11门人生课程

发布时间:2017-09-19  编辑:孙彩秀‍ 手机版

  大学生活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让我们知道,那些曾经很讨人厌的家伙最后却也能够成为我们的好伙伴。最奇妙的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开始认识自我,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我们第一次能够自由地认识和发展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

  大学生活教会我们太多东西了:没完没了的嬉笑玩闹,第一次迷恋一个人,初次拥有兄弟团,第一次宿醉,第一次在外过夜,面对劲敌,睡上下铺,回答教授的刁钻问题等等。

  我们有这么多的回忆,学了这么多门课程,却还是惊讶地发现还有一些东西没有学到。这里小腹基整理了11门人生课程是四年大学无法教你的。


  1、大学里学到的课程所用之处不多

  在办公室里,坐你旁边的人上过的课可能与你的不尽相同。也许,你们俩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却拿着相同的薪水,同样受人尊重。没人会问你在大学学了什么。你要做的就是自学,然后完成老板那些认为你已经在大学里学过的任务。你已经毕业了,当下的生活是超越课堂和教科书的另一个世界。

  2、在生活中,技能很重要

  那个监督你的人可能是你的晚辈,但你还是得叫他一声“上司”。在大学,因为你大四了,大三晚辈就得尊重你。在大学,你容易受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想要被尊重,就得自己争取。

  3、交流的艺术

  你可能逃过大学的人格发展课,但你得知道,懂得交流在生活中很重要。你想向一个女生求婚,或者想要加薪,抑或是解决邻里争端。这些情况下,懂不懂得交流是成败的关键。

  4、如何看清人

  在大学里,同学于你亦敌亦友。但在生活中,你很难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和你有关系的人可能会和你撇清关系。办公室里的“好朋友”可能会夺取你的晋升机会,自己上位。因此,你得学会看清身边人的特点。人心口不一是有可能的。

  5、自我检查:说话内容,说话方式,说话对象。

  在大学,你可能前天刚和小伙伴们吵架、打架了,今天又和他们一起写作业。但是当下生活是不一样的。大学里的朋友知道你的言外之意;生活中,人们却根据自己的观念去理解你。

  6、人际社交关系祝你一臂之力

  在大学,你局限在朋友圈里。但在生活中,没有人际社交关系,你无法自处。你想换工作,想买新房,想创业,想有活跃的社交圈。那么,你就得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省钱难

  探索生活;感受100英尺高空的刺激;在葡萄园里抿一口红酒,挑战味蕾的快感;潜入海底与珊瑚还有海洋生物共舞;想要拥有以上经历,首先你得有一定积蓄,但是这可不容易的。工资总会用在各方各面——吃的穿的,各类账单,看望父母。这时,你就知道工资所剩无几了。

  8、在人际关系里,行动为人所见。

  在大学,甜言蜜语滋润恋情。但生活中,行动为人所见。你看一个人,观察他或她的举止,感受他或她给你的感觉。因此,注意你的用词,还有你的行为举止。

  9、犯错可以,每次不犯同一个错误(不重蹈覆辙)。

  每犯一次错误,你就学到一点东西。犯错给予人教训。但是,想要成功,你不能犯同一个错误,这样你在犯错的时候就能学到新的知识。在大学你可以屡次问教授同一个愚蠢的问题,但在生活中,你要是还这么做,那你就真是傻了。

  10、永不止步很重要。生活是一段旅途,而非终点。

  在学校,你只想要得到好成绩。上了大学,你想出名。走上工作岗位,你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晋升。晋升之后,你又想要有个自由自在的假期,和家人在一起。诸如此类。生活不曾止步,你的期望和渴望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感受小小的幸福,然后继续前进吧。

  11、大家都很忙,所以要照顾好自己。

  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奋斗着。就算是五岁小孩也会面临挑战,有自己的任务。大家都在忙于为自己着想,所以要照顾好自己。没错,你需要镜子中的那个自己来爱你,关心你。你已经毕业了,朋友都不在身边了。

  我们享受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我们也要忍受每一次灾难都要摆在我们面前的疼痛。

  《手机》中费老怀念农业社会,交通啊,通信啊,都不发达。你进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以后,你说啥子都是成立的。

  现在,我们随时都要面对弹出的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灾难。

  可这是人类进步必须承受的,航海大发现为世界带来带去了种子,也为世界传播了传染病,但我们不会因为传染病,而放弃人类的大融合。

  无论争论微博微信哪个更快,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瓦解了新闻管制,也瓦解了所谓专业人士对新闻的垄断,这是移动互联网的使命,而信息的充分,也提升了人类处置灾难的能力。

  当然,依然会经常听到对于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指责,因为在人的骨子里,对新生事物的敌视是天性,就跟我们满清恐惧火车冒出的黑烟,现在质疑转基因的种子一样。

  一个观点认为,微博微信让我们变肤浅了,我们没有办法再去静下心来阅读书籍,不能仰望星空上下求索,人人都变成了低头族,人人变成了点赞党,人类变得更容易从众和情绪化表达。老二并不这样认为,即使没有微博微信,人类一样的喜欢从众,一样的喜欢偷窥,一样的喜欢嗜血。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这源于童年时对自己身世的追问和好奇,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同样,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也是我们的本能,被点赞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部分。据张小龙说,产品经理最好是文艺青年,老二说,产品经理最好是心理学家。

  对我个人来说,我在微博与微信中大获裨益,自媒体再一次促进人独立意识的觉醒,在这种公众的知识和意见平台上,人在知识、权威和知识分子面前,前所未有的站了起来。在图书时代,我们会带着一种虔诚去看一本书,正所谓敬惜字纸。然后我们会天然的睡到作者的怀里,成为作者的俘虏,让作者的观点在自己的大脑里跑马。而在微博和微信中,我们可以以中立者的角度,来看待每一次争论,然后加入到自己价值观相近的阵营里,这导致意见领袖丧失了对于话语方式和思考角度的垄断,就在去年的从前,报纸上怎么说,知识分子怎么说,专家怎么说就代表着正确,而在网络时代,各种神回复和神吐槽,脱了权威的裤子,打了公知的嘴巴。

  有了互联网,一个人的脱颖而出,不再需要传统的程序——苦读、考试、顺从、苦熬、出书等等,只要你有能力,无论是90后还是00后,你都有机会成功,甚至不用去参加萌芽杂志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功之后,不用感谢领导,感谢祖国,感谢老师。

  王小波从大学里辞职,靠写文章为生,把自己和大学这种组织做了切割,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从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独立个体。

  互联网加速了人成为独立个体的进程,所以,传统体系里熬出来的利益阶层,如权威、知识分子、教授专家等,自然开始在微信微博中落寞。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还在相信他们编的那些假话,比如大英博物馆有马克思磨出的脚印,雷锋在西点军校有塑像等。对知识掮客来说,翻译一本书,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吃一辈子,然后拉帮结伙打击异端;而在自媒体时代,翻译成了一个人人自助的体系,各种知识和不同思想,得到了茁壮的成长。

  在纸质时代,流行的是宏达的叙事——张嘴不是人类整体命运,至少谈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心理隐疾;而在微信微博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如何表达自我。纸质时代写东西要宏大的原因,大约是,人在写字的时候,需要正襟危坐,这个规范动作很容易让人说假话。

  在纸质时代的尾声,公共知识分子盛行,许纪霖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有三个要素:第一是面向(to)公众发言的;第二是为了(for)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个人利益出发;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这个定义,在老二看来,依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然是为苍生恸哭,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越位——达则强奸天下,穷则独煽其身。

  而互联网时代,不再需要公知,因为知识的垄断已经被打破了,社会不需要公知来启蒙,当人人都变成独立意识的个体,人人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各种集体主义开始死亡。说到这里,我就变成了胡适说的那种人——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