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

时间:2017-11-27 编辑:超林 手机版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山地的形成》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课件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今早从以下几个方面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二、学情分析: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

  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

  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对比湘教版和人教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案例选取中心商务区,活动选取建成区和郊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中重点讲经济因素)。我选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还蕴含着这样的地理思想,案例选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并能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确定上述教学目标,主要是因为课标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差异,必须要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了解城市发展布局的特点。

  重点: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确定依据:只有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才能比较功能区的差异,才能理解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难点: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因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较差,所以确定为难点。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举例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主要采取谈话法、举例法。

  1、谈话法。主要通过师生互动,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课题入手,从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什么是空间?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些词对学生而言生僻、费解,解释清楚之后,便于学生学习下面的内容;在学习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时,以学生身边的例子为谈话平台;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时,给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不急于给出结论,通过谈话互动,引导学生如何读图析图,给学生析图探究时间,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举例法。在学生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以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为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原来身边的生活里蕴藏着地理知识。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制作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新新学案》,教材。

  六、学法指导:读图析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图析图法。以图做媒介,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析图,开口说图;

  2、合作探究法: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对所学问题进行探究、交流、总结,完成对问题的学习。本节课在学习方法的设计上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和积极性,分组,各组分别探究不同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交流、归纳、总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习城市区位、中心地理论,知道了单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区域的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今天我们学习某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板书:第3课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设问:1、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结构?什么是城市的空间结构?

  师解释:空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结构是事物的内部构造。如大楼由钢筋、混凝土组成;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成状态。

  (二)新课学习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决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相关文章:

1.高一地理课件

2.高一地理说课课件

3.

4.高一地理必修1课件

5.高一地理教学课件之欧洲

6.高一地理必修2课件

7.高一地理洋流课件整理

8.人教版高一地理课件

9.高一地理人教版课件

10.高一地理第二单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