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片断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08  编辑:林仪 手机版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片断一: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之后)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生字,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拿出燕子妈妈的头饰)我是燕子妈妈,你们都是“小燕子”。

  (学生觉得很有趣,都哈哈笑了起来,有的还展开双臂,扑起“翅膀”来。)

  老师:孩子们,请你们赶快飞到菜园里,把你的发现告诉“妈妈”吧!可以一个人练读,也可以几只小燕子一起讨论讨论。

  (生兴奋地、热烈地边读边找有关的句子)

  老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读给妈妈听?

  学生1: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学生2: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学生3:(抢着读)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老师:哎呀,我的小燕子们可真聪明呀!你们发现了冬瓜和茄子这么多不同的地方,心里高兴吗?

  学生:当然高兴啦!

  老师:(故意皱眉)那我怎么没听出来呀??

  学生:(歪着头,眨着眼想了一会儿)我知道了!我们应该要读得很高兴才行呀!

  老师:(笑着点头)那你们就试着用兴奋、高兴的语气读一读吧!

  (生练读后,用多种方法读)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片断二:

  老师:小燕子们,为什 么你们第一次、第二次都没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第三次却发现了呢?

  学生1:这次我看得特别认真。

  学生2:因为我一次比一次看得认真呀。

  学生3:(调皮地)这一次我还用手摸了,才知道有小刺,粗粗的。

  老师:你们真是妈妈的好孩子,不但会用眼睛看,还知道用手摸。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呀!

  老师:(出 示实物冬瓜和茄子)你们知道它们还有什 么不同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在小声议论,有的在思考)

  老师:让我们一起切开冬瓜和茄子,你们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也可以捏一捏,看看有什 么新发现。

  学生1:(兴奋地)老师,我看到了!冬瓜里面的的籽是扁扁,白白的,茄子的籽很小很小,比芝麻还要小!

  学生2:(高高地举起了手)我闻到它们的气味不一样。

  学生3:(迫不及待地补充)吃起来也不一样啊!

  学生4:我用手摸的,冬瓜硬硬的,里面滑滑的,茄子是软的。

  学学生5:我把冬瓜和茄子拿起来,发现冬瓜比较重,茄子比较轻呀!

  学生:…….

  老师:(开心地笑了)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我真佩服你们!

  看来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师指眼、耳鼻口等部位,让学生总结)

  老师: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像是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也学学小燕子,去观察一下西红柿和萝卜有什 么不一样,可以把它们不同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写下来,告诉你的家人和同学。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与研究

  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并没有遵循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学生朗读读找找,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 么?而是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

  面对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 读来表 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去观察西红柿与萝卜有什 么不一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很多学生带来了他们对萝卜和西红柿不同之处的认识,个个兴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画,有的说,兴趣盎然,相信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这一道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已经深深地、鲜活地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再不是老师强迫灌输,一遍又一遍地口头复述所带来的书面印象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