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评课稿1:
《冬阳 童年 骆驼队》写了骆驼队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反映了现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透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听了杨娣老师得这堂课,颇有感受。
(一)联系实际,走近文本。
因为教材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好多地方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梁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巧妙地用几个问题把两者很好地联系起来,带学生走近文本,解读文本。如在品读“看骆驼咀嚼”这一段时,五岁的林海音看呆了,这是学生难以想象的事情。梁老师于是让学生回忆: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学生很快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由自己的看呆再联系作者的看呆,由此领悟在林海音看来,骆驼咀嚼是多么有趣的事情,以至于牙齿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足见童年的林海音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从中感受到童年天真无邪的心灵中充满了无数美好的想象。
(二)品读感悟,下深功夫。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杨老师投放了一个大问题“选取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读一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朗诵“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这个不断往复呈现的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形式上的重复中,感悟却是一次次地加深升华,成为了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入佳境。可谓“一唱三叹”
(三)以生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改,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杨老师角色定位准确,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并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如在学“看骆驼”时梁老师为了使学生能感悟到小英子看骆驼的投入劲,抓住了一个“呆”字,在学生一遍一遍阅读中感悟到童年的傻气,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梁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此时学生再读便有的放矢,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所在,读来也就颇有些味道了。
这节课也并非没有斟酌之处。记得《城南旧事》曾经被拍成同名电影,而主题曲正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送别》。这首歌的曲调舒缓,带着离别的伤感之情,而词如其曲,更是令人感伤。如果把这首送别的曲子设计在这节课中,岂不是更能渲染气氛?此外,对“我不会再问了”这句话的理解还可以深入理解,由此可以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哪些问题我不会再问了”。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太简单,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一个个不再问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
《冬阳·童年·骆驼队》评课稿2: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胡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老师利用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努力创设出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安排一个小练笔----记一件童年趣事,和推荐孩子们看《城南旧事》,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