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小珊迪》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3-21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反思一】

  今天执教了三年级下册14课《小珊迪》,整节课下来觉得有让自己还比较满意的地方,但还有很多的不足。

  《小珊迪》是一篇感情真挚,令人一洒同情之泪的佳作,歌颂了他诚实善良的高尚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并从中懂得要像小珊迪一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整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感知小珊迪的形象上,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小珊迪的可怜与可敬。

  课前我为学生下发了快乐学习指南,引导学生有时效性、有针对性的预习,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孩子们课上的表现,我觉得这份预习方案起到了作用,孩子们利用预习案,自主学习的很充分,课上能够更好的 和老师配合,分析理解文本的精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坚持下发预习指南,牵引学生有效预习。

  这节课非常的感人。因此情感的正确处理与运用是上好这节语文课的前提。我试图在讲课时把基调订得较低缓,让自己更投入,争取做到声情并茂,以达到情感与内容的和谐,对学生正确地体会文章主题有更大的帮助。我认为,我的状态还没有调整到最好,还是过于关注教案本身,课堂调控能力还需不断提高。

  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有自由读、默读、齐读、指读等形式,还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思想。因为朗读时必须要投入,情感正确恰当的宣泄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节课,我还没有完全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去品读文本,老师说的还是有些多。例如在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感受小珊迪可怜的语句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总结从哪些方面感觉出他的可怜,顺势还可以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然后在进行细致的分析、品读。这样学生将学生的独学、对学和群学融为一体,实现课堂的高效。我今后应该放手让学生做学生的主人,不要怕学生做不好,也不要怕收不回来。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课上做到收放自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上本课时,由于时间紧,加上我在环节安排上考虑还不够周详,在给同学设疑“他不是哪种人?”这个问题时,感觉到学生回答的词汇不够丰富,发散面不广,没给学生多点时间思考。看来平时还需进一步加强积累,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灵活运用。在延伸环节,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假如小利比来到我们中间,我想对他说,学生们的回答比较散、浅显,没有再作进一步的联想,更深一层地思维。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课堂煽情艺术还不能完全渲染学生。对学生的激励,对语言与朗读的训练,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还需要加强。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二】

  《小珊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由于本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而可怜,接着重点品读了9--11自然段中小珊迪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再从小珊迪临死前对弟弟的话来体会小珊迪的善良。这样的教学流程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读来认识人物。

  上课伊始,我通过平时怎样来认识人物着手,引导学生知道认识任务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来认识人物。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令人辛酸的画面,使学生听觉和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很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烁烁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小珊迪是一个可怜的小男孩,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从而通过教师简单的语言介绍,让学生对小珊迪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我是这样引导的:谁来读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来读读行吗?大家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吗?在初步认识小珊迪的外貌的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去认识小珊迪。我又引导说:作者对珊迪的描写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语言)今天我们就通过研究珊迪的语言来走近珊迪,认识珊迪。出示小珊迪卖火柴时与先生的对话:

  他对我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要。”我的同事说。

  “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但是当我掏钱地时候,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你去换零钱。”

  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抓住小珊迪为什么要想了一会儿?什么叫乞求?来引导让学生想像街头乞丐的样子,进行模仿,采用同桌练读,学生表演读,师生分角色等方式进行指导感情朗读,从中体会小珊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二、补充说话,走进人物心理,进一步认识人物。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许多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于是在这里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肖像说话:“同学们,小珊迪被撞得这么严重,他为什么会撞得这么严重呢?他换了零钱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有的说小珊迪是太急于把钱还给人家了,有的说他为什么不拿钱去治病呢?有的说小珊迪被撞得那么严重还让弟弟把钱送回来真是一个守信的人,有的说……这样利用课文的空白补充对话,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品质的感受。

  三、说话练习,情感升华,学习人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学生经过了前面体会文本的情感积蓄后,请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让学生和小珊迪直接对话,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因此在上完这节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同学们,小珊迪虽然很可怜,但他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临死前的小珊迪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这样的的说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哲理,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样的语文训练,很好地演绎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内涵。随着老师成功的情感调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逐渐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