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
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把难点放在“品读重点段落,区分“仍然、突然、果然”的不同,并能抓住这3个词语,简单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上面。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抓住“仍然 突然 突然”几个词语一步步找到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并练习用这三个词语造句,通过这三个词语复述科利亚挖到木匣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不但进行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也感悟了文中蕴含的道理,不但学到了语言文字知识,也训练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避免了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味的朗读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学生有了有学习的成就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学生能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对课文进行了入情入境的朗读,课堂气氛活跃。不足的是: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感太强,老师总想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有时候难免忽略了学生的学情,学生不得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牵引的痕迹较重。设计的教学内容偏多,教学时间略微显得仓促,导致后面的道理感悟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也许我们的课堂应该在简化一些。另外,课件的制作略显花哨,可以更朴实、实用些,杜绝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