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适当指导。)
师:好,我们先自学到这,谁先来说一说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把铁牛拔出来的
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师:既然同学们学得这样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好,谁来回答。
生甲:因为铁牛太沉了,水手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拉上船。
生乙:即使拉上了船,也会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
生丙:对!我同意张云博的意见。书上已经写到“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这说明把铁牛放在水中拖回来,已经很费力了。
师:你能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分析,这种方法非常好,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因为和尚还在利用水的浮力。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特别好。和尚这时还在利用水的浮力,你们看和尚是多么聪明啊!
师: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
生:(齐答)利用水的浮力。
师:你们真聪明。
师:谁来读一读第四段?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指导朗读“渐渐的少了、慢慢的地向上浮”要读的慢一点。 “越绷越紧”要读出紧的感觉。铁牛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淤泥里向上拔”不能读的太快一定要读出一点点地拔的感觉。
师:范读
生:小声试读
。 生:齐读第四段。
[通过老师范读、指导读、学生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捞铁牛的过程的严密性,让学生懂得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朗读时有效的。]
师: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馅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怀丙能干。
生:怀丙不愧为当时非常出色的工程家。
师:补充,还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师:同学们让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而自豪,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表达出对怀丙的敬佩和赞叹。
生:有感情的齐读。
三、拓展延伸
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同学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把铁牛捞上来。
生:用直升飞机吊起来。
生:用起重机、大型轮船都可以捞上来。 ……
师: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么多的现代化工具来打捞。
师:你们都觉得一千多年前怀丙和尚很出色,打捞铁牛的办法好。那你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学生愕然)
师: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纷纷举手。
生:我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舱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挂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其他同学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在学生对怀丙的出色表现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对怀丙的做法进行质疑,接着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四条船,两条船装沙,两条空船,让学生思考,学生明白了反复用这两船沙,就能打捞出八只大铁牛,这样既节省了沙子,又不堵塞河道,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这是课堂的又精彩之处。]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大家学得很好,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