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教学片段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7-11-23  编辑:林仪 手机版

  《三味书屋》教学片段赏析 1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流程:

  教师:现在同学们都是小鲁迅。自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是那是一件件什么事情是你难以忘怀?

  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看那位小同学更像小鲁迅,可以把第三自然段读得最流利、最有感情。

  指名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假如你们都是小记者,你们听了他读书后,想一想该提些什么问题?小鲁迅,你也思考思考,大家会给你提些什么问题呢?

  (我在这儿设计了答记者问的形式,学生感到很新颖,于是学生就可以投入到学习之中,便于学生“身入”)

  学生甲:鲁迅同学,我想问一下:你是一个用心学习的好同学,成绩也很优秀,可是为什么你上学经常迟到呢?

  小鲁迅:我也不想迟到,可是,我的父亲有病。我没有办法呀。

  学生乙:你的父亲有病与你上学迟到有什么关系?

  小鲁迅:我要给我的父亲去买药。同时,我家里很穷,我还要把家里的物品拿到当铺去换钱。然后再到药铺去拿药。

  (小记者的这两个问题,联系很密切,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恰巧可以解决本文的一个重点)

  教师:看来鲁迅上学迟到是有原因的。并且他把家务事做得很好,主动承担了家里的事情,值得同学们学习。

  学生丙:你是有原因的,是可以理解的。你当时感到委屈吗?

  小鲁迅:有一些委屈。

  学生丙:可是,你怎么不告诉寿镜吾老先生呢?他就不不会批评你了?

  小鲁迅:我虽然感到委屈,可是我还是认为自己有错,上学就不应该迟到。我当时在心里想:我以后上学要早到,永远不再迟到。

  (在这个过程中,小记者能够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品质。)

  总赏析:

  1.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和小作者的形式,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身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这样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理解文章中心的一种好形式,这部分的第二个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味书屋》教学片段赏析 2

  教例:四年级《三味书屋》

  生1:老师,我有个疑问。

  师:很好,你问。

  生1:学校不是叫我们不要在课桌上刻刻画画吗?鲁迅为什么还在书桌上刻“早”字呢?

  师:你很有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真好。请同学们说说各自的看法。

  生2:可能那时寿镜吾老先生没对他们进行这种教育吧。

  生3:不可能,书里说到“教书严格的寿镜吾老先生”,老先生教书严格,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也很严格。

  生4:不对,你们没认真读课文。书里写着:“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这张书桌是鲁迅他家里的。

  生5:可是,从家里带来的桌椅就可以随便刻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6:我反对。鲁迅可不是随便乱刻。他刻的那个早字是为了督促自己以后要时时早,事事早。

  生7:对,如果鲁迅的爸妈知道了他是在书桌上刻“早”字,相信他们一定不会批评鲁迅的,可能还会表扬他了。

  生8:但是,老师曾说过,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它的生命,桌子也是。其实,我觉得鲁迅可以把这个“早”字刻在一个更好的地方,那就是心里。

  师:你说得真棒。大家把掌声送给他。(掌声鼓励)

  师:同学们敢大胆提出疑问,并能各抒己见,这很好,老师喜欢你们这种精神。至于鲁迅在桌上刻“早”字到底对不对,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先生的这种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评析:

  孩子们确实是非常单纯的。他们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而对于学生这些富有个性的看法,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判断来决定他们的对错,要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培养孩子们独特的世界观与个性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