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4篇

发布时间:2017-11-22  编辑:林仪 手机版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 1

  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晰,第一、二自然段分别写狮子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第三自然段是总结段,第四自然段写历史意义。课文讲了卢沟桥狮子哪几个特点?学生很快说出了:很难数清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我接着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这三个特点?在段的旁边表明。学生也很快找准了。接着就学习第一自然段。读,找你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体会狮子难数清楚?学生找到了两处直接写数不清的句子。还有的学生从数字上体会到了。有的说:“卢沟桥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的狮子数目都不相同,所以很难数清楚。”学生读书时就有了自己的思考了,说出了数不清的具体原因。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写狮子大小不一的句子。用比划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狮子小得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真是很可爱,有意思。从这里引出第一句总起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顺势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了“有意思”就是有趣,好玩。接着重点体会狮子形态各异。首先整体读描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再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狮子的样子,第三遍听老师读,学生模仿狮子的不同形态。孩子们边模仿,边笑个不停。我接着问:刚才你在模仿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学生都说:真好玩。我接着学生的回答回扣到总起句,学生再次读这句话。第四遍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接着让学生欣赏这些狮子的图片。学生非常惊叹。接下去,我引导学生想象:卢沟桥的狮子还会有哪些形态呢?用“有的——好像—— ”的句式说。学生独立想好后在小组交流。此时教室里闹开了锅。全班汇报时,学生都迫不及待抢着说。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我们大人的思维的。他们说得惟妙惟肖。有的说:“有的狮子伸出爪子,好像在向人们讨吃的。”

  学生说了很多,我总结说:“话好说,把这些形态各异的狮子,用石头雕出来可就不容易了。这些狮子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八百多年前雕刻出来的。你想对祖先说什么?”孩子们说 “祖先,你们的技术太高超了。”有的说:“祖先,你怎么不把这些传给我们。”有的说“祖先,我们好自豪,是我们国家的。”

  当孩子们说得兴致正高昂时,我话题一转“就是这样精美的狮子,后来他们的身上留下了累累弹痕,这些弹痕是抗日战争留下的。”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群情激奋。读完后,我接着简要介绍了抗日战争,从抗日战争谈到今天钓鱼岛之争,我说“日本人之所以敢抢中国的钓鱼岛,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要想国家强大,需要你们长大了,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让我们国家的技术更先进。”孩子们情绪非常激动,纷纷讲起关于钓鱼岛以及自己看到的抗日战争的故事。我就干脆让学生在小组自由讲。看着孩子们激愤的样子,我很欣慰。我把爱国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心中,希望他能开花结果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 2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工具性”关注的是语文的“本性”,“人文性”关注的是语文的“特性”,两者一“统一”,便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共同建构完美的语文教学。

  一、语言中建构精神

  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在丰厚的语言土壤,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否则,精神便成了符号,成了空洞的说教。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应用中,捕捉、汲取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精神养分,滋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锻造他们生命的厚度,发掘他们生命的深度,从而使他们建构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卢沟桥的狮子》整堂课都在努力以课文为载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第2、4自然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对雕刻了这么多栩栩如生的狮子的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之情;对在七七事变中奋起反抗的中国人民英雄气概的赞叹之情;还有对侵略者无比的愤恨之情。“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这句马可嚥薜拿裕仁钦每蔚摹爸兄嵯摺保彩茄镅院途竦慕换愕恪?翁蒙希ι黄鸫丛炜纬套试矗缍浴奥迪月”、古桥建筑、七七事变等背景资料的介绍、交流等,为整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经历着难忘的精神之旅,幸福地栖居在诗意的课堂上?

  二、精神的建构中发展语言

  如果把语言比作土壤的话,那么精神则是滋生于语言土壤中的树苗。土壤越肥沃,树苗越能茁壮成长;反之,枝繁叶茂的大树能使脚下的土地充满勃勃生机。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却承载了太多的情和义,语言的流畅表达需要情感的催发。“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课堂便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化情境。此时,师生对话的语言便不再是干巴巴的符号,而是心灵的倾诉、生命的宣泄,此时,我们还需为学生的词不达意而苦恼吗?我们还需为学生的语言苍白而焦虑吗?本课在引导学生想像说话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意境:卢沟桥在和平年代的美丽、祥和以及战争年代的痛苦、沧桑。在图文资料的导引下,学生入情入境,语言表达流畅、丰富、合情合理。有了一定精神支撑的语言才是有骨有架有血有肉的语言。可以说,是精神催生了语言、净化了语言、提炼了语言,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 3

[!--empirenews.page--]

  《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卢沟桥的石狮子的三个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所制定的教学目的。首先,我在复习导入环节复习本课字音和多音字及重点词语,并结合学生对“举”字的理解学习选择合适的释义。其次,我能在课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石狮子形态各异,非常有趣,举世闻名。教学难点是学习默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想象写话练习,提高写话能力。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朗读、想象等来理解体会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学生从读中理解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展开丰富的想象等对第二自然段加以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写话练习,学生的写话能力也有所提高。同学们写到:有的小狮子伸着手指,好象在数数;有的小狮子趴在妈妈头上,好象在给妈妈梳头;有的大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象在思考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和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不同的句子。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 4

  原计划在上周四上该课的第二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本周三上。在备课阶段,我首先是自己阅读课文几次,然后认真地看了《教师教学用书》,最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定出自己的教案。

  存在的问题:

  1、整堂课的内容过多,使最后一段课文的学习没有完全到位,应该把第一段课文的学习安排到第二课时,在本课时把力度和时间放到重点和难点上。

  2、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手,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重点段第二自然段中,用五句话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不同形态。我先让学生读了之后,在找出自己喜欢的狮子及相关句子品读,然后逐句指名读、说、演,教学形式显得单一呆板。此时,教师应相机指导学生品读一两句后,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领会作者想象的妙处,拓宽学生的思维,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我进入得太快了,从第一阶段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设置本阶段的学习我主要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对读的指导不够,学生读的少,老师没有指出要点,也发现了个在备学生方面的准备不够。“有的……好象……,有的……好象……”这个句式是要求仿写的,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在讲授时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读课文,听的同学就边听边想,那些狮子都是什么样子的。接着我就马上提问:“大家想想,数不清的狮子,除了课文上描写的形态外,还有什么形态啊?”这个问题一出,课堂陷入了僵局,我也意识了这点,于是我开始了对学生的引导:“大家想想,这座桥几百年来一直在守护着卢沟,我想啊桥上的有些狮子在晚上的时候一定会望着天上的月亮在想些什么,又或者他们能够守护桥,肯定是威风凛凛的站在望柱上……”一番引导后学生有了些反映,但是并不热烈。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实际上我面对的是我的小组同学,都是大学生,可是也无法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后发现并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讲的太快,问的太突然。我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对读课文的引导,缺乏指导,让学生的读的不够,没有让学生细细的品味当中的韵味。比如在描写狮子形状的时候,有那些句子要读的轻些。那些要重点,那些是欢快的,那些是激昂的,这些都没有提到,如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了这些,那么会让学生对下面要引出的文章主旨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一点就是例子的示范作用,当学生思维未能打开时,老师应该有些例子示范而不是简单的引导就可以了。而且除了说狮子之外,仿写作为课文的难点,应该在课堂上也设计仿写这一环节,才可以做到巩固的作用,单单是作为作业的一种是远远不够的。

  4、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就是让学生读了一次,然后让他们根据他们课前预习所获得的资料,想想我们应该对卢沟桥怀有什么感情,希望把学生引向比如对文物的爱护与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的回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在教学中显得有些牵强,我觉得我应该把这个内容的引导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更适合,并由此增强学生对于周围的一些文物的保护意识,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