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试背本诗;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学古诗的能力;
3.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试背本诗;
教学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齐背古诗。)(组织教学)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1.不久前我们才学了一首古诗《渔歌子》。(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渔歌子》)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诗句描写了一位老翁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钓鱼的情景。你见过别人钓鱼吗?你觉得钓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钓鱼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呀,它不仅吸引着白发的老人,更吸引着和你们一样大的顽皮可爱的孩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是——《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垂”是个翘舌音,谁来读准他?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连起来读,“小儿垂钓”。
“垂”,比较难写,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提示需注意的地方。)(注:指导书写时,兼顾全体。)
二、知诗人,解题意。
1.“垂钓”的意思是——钓鱼,对,它是钓鱼的书面语;那么“小儿垂钓”就是——小孩儿钓鱼。
2.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胡令能是唐朝中期一个并不出名的诗人,年轻时当过手工匠,他一生中仅留了四首诗作,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这首《小儿垂钓》。
三、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他会在诗文中写些什么?学完了古诗以后就知道了。(注:如有猜对的,学文中要对这样的同学有所回应,给予表扬)先听老师读。注意,听准字音。
师范读。
2.小朋友想读吗?请大家按平时的读书方法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读。(提示:自己多读几遍)
3.检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当好小评委。”(两人)
正音。重点指导的读音:“蓬”、“稚”、“侧”、“映”、“纶”。(如:除了“ ”是后鼻音的字,在这两行诗句中还有哪个后鼻音的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注:当提到“映”时,“应”也提出正音。“‘应’是个多音字,既读‘yīng’,又读‘yìng’,在诗句里我们将它读成‘yìng’”)(注:可通过表扬优生的方式再加深印象,由练读字、词到连句读。)
(2)难读的字都会读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吧。(齐读诗句)
四.自学诗句。
1.好极了!诗句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诗句,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理解诗意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归纳:借助字典或注释;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自学诗句。
学生自学诗句。(提示:自学完以后,可以和同位互相交流交流;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老师很乐意帮你的忙。)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行的?先来读一读(一、二两行)”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
1.汇报第一、二两行:
从哪个词看出这个孩子头发很乱?(蓬头)注释中告诉我们了,“蓬头”的意思就是头发很乱,你真会学习,通过蓬头能看出什么?(钓鱼心切,顾不上梳头,很喜欢钓鱼。)又是从哪儿知道他是在学钓鱼?对,“垂纶”的意思是——钓鱼,学垂纶就是——学钓鱼)(板书:学)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在学钓鱼,“映”在这里指遮住,“草映身”就是用草草遮住自己的身体。
2.为什么他要躲在草丛里钓鱼,还用草遮掩住自己的身体呢?(指导体会他的心机,怕鱼儿看见自己吓跑了,好象在和鱼儿捉迷藏。)
是的,从“草映身”让我们体会到这孩子为了钓鱼所花费的一番心思。其实,这两行中还有一个词也能体现出他这种心理?(“侧坐”)(板书:侧坐)“侧坐”是什么样的?我们侧坐着试一试。为什么要侧坐?(因为担心自己被鱼发现,他没有像一般的钓鱼人那样大大咧咧地坐着,而是侧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草堆里,好像在和鱼儿捉迷藏。)
3.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一起看。(出示课件,师朗读前两行诗句旁白,并指示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蓬头、稚子、草映身)
[!--empirenews.page--]4.有趣吗?能不能看着图展开想象描绘这两行诗句?比如:这是在时间?这孩子来到河边干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5.由于钓鱼心切,这个头发都顾不上梳的小孩,此时正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多可爱呀?谁能读好?
6.指导朗读:
(1)
个别读;(通过表扬优生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重音、停顿。
(2)
(2)提示:“蓬头”、“学垂纶”、“侧坐”、“草映身”这几个能表现出孩子可爱样子的词可以读重一些。(师范读)
(3)男、女生分读。
六.学习后两句诗句。
1.正在这孩子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接着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看?
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那么诗中是怎样写的呢?接着读。(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1)“路人借问”,“借问” 这个词我们曾在《清明》一诗中见过,“借问酒家,……”(齐背《清明》)知道“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事情)
(2)这个给人指路的小牧童多热情多有礼貌呀!而图上的这个孩子(指图)却——远远地招手,书上用的词是——(板书:遥招手)讲解:这个“遥”是“遥远”的“遥”,表示的是远远的意思。他为什么远远地招手呢?所以最后两行诗句是“路人……不应人” (板书:不应人)
(3)在这里,“应”是什么意思?{板书:应}(回答、答应)“不应”就是——不回答。(板书:不应)所以“不应人”也就是不回答谁呀?(不回答问路的人)(板书:不应人)
(4)连起来说说这两行的意思。
(5)创设情景: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个小孩,你会对路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多机灵的孩子呀!你体会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指导学生朗读:“着急时语速怎样?最后一句写他都不敢答应了,读时声音应该怎样?”)
(6)两名学生比赛读,评一次;
加上动作齐读。
(7)能展开想象生动有趣地描绘一下整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
六、小结。
1.
通过学习(指示板书),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板书:专心致志、机灵可爱)
2.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注:激励话语)
你想邀请谁和你一起读?
加动作齐读。
3.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谁来试试看?
指名背;
配乐试背。(“会背的同学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不会背的同学可以一边看画面、看板书一边跟着小声背。”)
七、课内拓展:
1.把钓鱼当成一件娱乐活动的时候自然是充满了情趣,可如果是为了维持生活就没那么轻松了,课堂上,刘老师再推荐给大家一首跟捕鱼有关的古诗,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一起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学习,刘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敢接受下面的挑战吗?请你用我们今天所用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比比谁学得又快又好!(自学完毕快速举手。)
3.交流汇报:重点提示的词语:“渔者”、“但”、“君”、“出没”
4.师总结: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捕鱼人捕鱼时的艰险,从而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八、布置作业:
这节课,小朋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一节课,课后,刘老师请大家走进“作业超市”,自由选择课后作业。(……) 希望你有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