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三下:《珍珠泉》教案实录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22  编辑:林仪 手机版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珍珠泉》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视频(珍珠泉的美);资料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春天,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正是踏青的好季节。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珍珠泉(同时板书)。看到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珍珠给人的感觉是晶莹剔透的,历来被人们所喜爱。作者家乡的这一眼清泉为什么叫珍珠泉?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好奇一起走近珍珠泉。

  2、板书第4课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好自然段。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读学习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的时候借助课文的学习提示,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帮助。读一读,想一想:学习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那就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来读一读课文吧!(默读课文,并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稍作批注。)

  4、说说课文怎样来写珍珠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1、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指导:这是一个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来写,从“扑哧一笑”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这些小水泡就像一群活泼可爱有孩子,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调皮。

  我看到有些同学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了,这是一些快乐的小水泡。

  连接语: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水泡聚积在一块是如此的壮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是一个比喻句,太阳的金光照在水面和潭底,晶莹的水泡闪动着七彩的珍珠。这便是珍珠泉得名的原因吧!

  你们的眼睛就像水泡一样,“闪亮闪亮”的,“红的光,黄的光,紫的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绚丽的色彩随着水泡在流动着,闪烁着,欢腾着,是那样的美!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3、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这一句作者用三个那样写出了水的“绿”“深”“清”的特点。

  师生引读。

  男女生读。

  根据提示语背诵。

  4、欣赏视频,感受珍珠泉的美。

  面对着如此的美景,作者不由得自豪地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孩子们,家乡有着这么美的珍珠泉,不用谦虚,再骄傲一些!

  在这句话里,在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珍珠泉带给我们无比的快乐,感受到的是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

  珍珠泉一行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作者抓住了珍珠泉的特点。读一读资料袋中的资料,边读边想,这些泉水又有哪些特点?

  四、延伸拓展。

  板书设计: 4 珍珠泉

  泉水:绿、深、清

  水泡:晶莹闪亮

  爱泉水、爱家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后,觉得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再适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即可。然而,课堂上学生对“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一句中 “筛”字的质疑,却把课堂引向更美更大的一片天地,也让我懂得书面语言只是平面的文字编码串,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让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富有动感。

  生:老师,为什么作者写的是“筛下一束束金光”,而不写“射下一束束金光”呢?(此生的质疑引起了很多个学生的共鸣。)

  生:是啊,什么是“筛”,怎么筛啊?

  生:“筛”和“射”有什么区别呢?

[!--empirenews.page--]

  师:这句话写得很美,可由于大家对个别词的不理解,产生了疑问,影响了对文中所描述美景的感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筛”。你们知道什么是“筛”吗?(大部分学生愣住了,显然不知道什么是筛。)

  师:老师画个东西,你们看看是否在哪见过?(我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筛的样子,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筛”后,眼睛里有了灵光。)

  生:老师,我知道什么是“筛”了,我在奶奶家见过这种东西,过年时她把鱼丸、扁肉等一些东西放在上面。

  师:对,筛底部有孔,会通气,食物放在上面不容易变质。还有谁知道?

  生:我知道,我家建房子时,工人用这个筛把沙子和一些较大的土块分开。

  师:说得非常好。只是你说得这种筛与刚才邱乾说的那种不同,工人用的这种筛底部的孔更小一些,建房子时工人需要用筛把土块筛干净,他所做的动作就是“筛沙子”。因此,课文中的这个“筛”其实是名词用作动词,那为什么不用“射”,而用“筛”呢?“筛”和“射”有什么区别呢?

  生:射,是直接的,没什么东西阻拦,筛,我感觉好像被东西挡了一下。

  师:有想法!那阳光被什么挡住了?

  生:被树叶。

  生:被密密层层的树叶。

  师:对啊,这密密层层的树叶就像是竹筛上纵横交错的筛网,阳光透过树叶,穿过树叶间的缝隙——“筛下一束束金光”。

  生:老师,你刚才说“筛”在这里是动词,如果说密密层层的树叶就像是竹筛上纵横交错的筛网的话,那树叶应该是动的。

  师:你太了不起了!从一个“筛”字你想象出树叶是动的,再发挥你的想象力,想想是什么让树叶动了,这密密层层的树叶又是怎么动的?(此时,班级里显得很安静,大家都在想象着那树叶抖动,筛下一束束金光的情景。)

  生:老师,是风让树叶动了,风不大,再加树叶密密层层,所以树叶只是轻轻地抖动,就像一把绿色的大筛子轻轻地筛着射下来的阳光,阳光散落到水面上。(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师:多美啊!一个“筛”字筛出了一幅“风吹树叶,阳光散落”的画。

  生:我也觉得树叶是轻轻地动,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后,到达水面时是一块块的光斑,所以下面一句才写着“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

  师:你能联系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真不错。你同样从“筛”字中读出了阳光水光相映生辉的美。

  ……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词语没有带着鲜明的形象进入学生的头脑时,它就只能变成夹在书中的枯枝,毫无生气。”课堂上,教师如果忽视这样的“词语”,再精彩的朗读对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也可能是无效的行为。“一个词就是一片天!”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落实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呈现具象唤起记忆。有位新闻工作者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这样说:“我们要努力让抽象的更具象,让具象的更生动,让生动的不庸俗。”其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懂什么是“筛”,就即兴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筛的样子。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但当这一“具象”被呈现时,学生沉睡的记忆被唤醒了,马上联系实际说出了“筛”的样子,“筛”的作用,进而理解了“筛下一束束金光”深层义。试想,如果学生还不懂“筛”为何物? “筛”字何义,又怎能理解“筛”用在此处的精妙呢!

  二、关注生成激活思维。“课堂上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不仅能使课堂生机盎然、精彩有趣,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质疑、解惑的兴致,使得教与学的智慧融为一体。”本片断教学中有两处生成非常有价值,一处是为什么作者写的是“筛下一束束金光”,而不写“射下一束束金光”呢?第二处是“如果说密密层层的树叶就像是竹筛上纵横交错的筛网的话,那树叶应该是动的”。关注这两处生成的同时,我在导学上层层剥笋,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启发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筛”字看到“风吹树叶,阳光散落,阳光水光相映生辉”的美景。

  三、巧妙引导生发情感。名师周一贯说:“不要刻意地追求语文课堂的宽度和深度,高度和亮度,其实可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有温度,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心心相爱的温度.。” 课堂上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予正确的评价及巧妙地引导,帮助学生生发出与文章共鸣的情感。本课中“筛”一字用得非常精妙,写出了阳光斑驳的美。我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筛”,一起感受“叶动”,一起品味“景美”,因共同经历文字洗礼师生之间心贴心、读者与作者之间情相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