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字词的同时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语文园地一”(16页)的“日积月累”,“读读认认”通过熟字与生字的对比,复习熟字、学习生字;“语文园地二”(32页)的“日积月累”,“我会填”通过形近字组词来学习区分形近字的方法;“语文园地三”(50页)中“日积月累”,“我会填”要求学生补充词语中缺少的部分从而为其建构意义(从语法学的角度上看,这里需要填上的是状语,扩展有关“地”的用法)……这些与语言文字训练密切相关的、离散的、非系统的内容的安排,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增强语言表达应该完整、丰富和准确的意识。
在“日积月累”中,一般还安排了紧密联系儿童心理实际和学习实际的、题材和体裁不同的短文(如“语文园地一”15页的“小儿垂钓”)。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辞清丽、意境优美的积累片段,不仅能把复现生字、练习朗读和积累语言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丰富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教师在进行“日积月累”的教学时要注意这样两点:第一,“日积月累”中涉及到的语法内容,是否要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譬如,“语文园地三”中的“我会填”,教材提供的是一组“状中结构”的词组(匆匆地……)。要不要给学生说明这是“状中结构”的词组呢?我们认为不要说明。其原因在于:首先,语文是母语教学。综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母语教学经验,更多地传授给学生的并不一定是语法知识。由于强大的语言环境的存在,这使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具有相同规律的语法现象的比照、类化,习得一种无法言说的、所谓习惯用法的每个人自己的“语法”。这个时候,学生虽然不清楚什么是动词、名词,但他知道具体某一个词该如何使用,这就足够了。大家都有这样的的经验,许多连名字都不会写的老头老太太,说话并不比懂语法的人差多少,这尤其体现在骂人吵架方面。他们与懂语法的人的差别仅仅是是否懂得书面文字的问题。这说明母语教学过多地去讲语法没有必要性。其次,向学生讲授语法,有时很难说清。我去湖北天门出差,有个老师与我谈到了“的、地、得”的区分(需要详细说明)。要讲清楚名词、动词需要很多的背景知识,我自己本人是搞语法出身的,就个人所知,好像很多知识学生无法理解。这是说没有可能性。第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的积累,应该是贯穿其义务教育阶段始终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因此,除了要求学生积累教材当中的这些固定的内容之外,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其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主动地进行积累,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积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