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3篇

发布时间:2017-12-08  编辑:林仪 手机版

  《给予树》教学反思【1】

  一、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和精神的引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努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所以本节课我紧抓文本,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例如在体会小女孩十分渴望得到礼物的心情时,从理解“盼望”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再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卡片上的内容,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节课我还注重抓文章主线,来体会课文脉络。

  对于《给予树》的教学,我经过几次大的改动,最后确定抓住主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层层推进,引导孩子进入文本,逐步体会主人翁——女孩金吉娅善良、仁爱的思想境界。这种形式,既突出了文章的写作上的一个特点,也统领全文,随着主线展开教学,重点更加清晰、明确。

  三、让学生潜心读书,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情感。

  这是篇有人文情怀的课文,文章朴实感人,所以朗读的训练也是我这节课重点。我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安排了通过比较句子,进行朗读,体会文本内涵的方法。用“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与“我攒了一百美元,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他们不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通过这两句话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到“只”“却”“ 怎么可能”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了文本背后的内涵。

  除此 还安排通过找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朗读的方法。我不仅安排以读悟情,还利用音乐激情。音乐与文本很好的结合,让学生陶醉在浓浓的爱意之中,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就在这一次次朗读中,唤醒孩子们体内的情感,进一步帮助孩子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潜心读书,体会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在这次研讨过程中,我也再次感受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活动中,我一次一次的试讲。在研究、探讨中,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及更好的突破重点的教学策略相藴而生。

  我在一次一次地磨课中,请同年级的老师,同教研组的老师听课、评课。也让我切身体会到教师与教师间教育智慧的碰撞。再此也感谢几位老师的真诚的付出。

  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比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更有针对性和深度;二是要进一步通过课堂研究教学过程与方法呈现方式的科学转变,以突出教学知识的有效生成。

  《给予树》教学反思【2】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empirenews.page--]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3】

  教学过程中,我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我先由学生质疑出发,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孩子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下,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同时也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低着头、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堂上,每个孩子似乎都被金吉娅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震撼了,大家都在理解中感动,在感动中理解。

  另外,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凸显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心情时,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为帮助孩子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 ——;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感觉还不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