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想像惊险的场面,练习朗读。(声情并茂)
师:诗人范仲淹面对此情此景,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他心里在想,怎么样才能帮帮他们呢?
生:他会想:打鱼这么危险,为什么还去打鱼呢?干点儿别的事也能养家糊口哇?如果把船卖了,那些钱还可以过日子啊!
生:(争论)卖船的钱只能生活一段日子,今后的日子怎么办?再说了我觉得他们生活在江边,靠打鱼,卖鱼生活,别的工作肯定也不好找。
师:在那个时代,人们贫富分化,那些达官贵族越来越有钱,而贫穷的人们却更加贫穷,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赚钱,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呀!
生:我感觉范仲淹很同情他们。
别的学生也在那儿点头。
师:体会了作者的感受,再读读古诗。
……
三、教学心得
上完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节课得到了领导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静下心来,仔细思量,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打破了传统古诗的教学模式
由于古诗用词精确,凝炼,年代相隔久远,所以学生不易理解。那在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课的开始,我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范仲淹的资料,这样学生首先对作者的人品以及生活的时代背影有了了解,为后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下了良好的铺垫,然后读古诗,整体感知。每一首古诗都有它独特的意韵美,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在没有教师点拨的情况下,初读古诗后,谈自己的体会,最后学生品读诗句,反复斟琢,在合作,交流,讨论,争论中获得求知的快乐。从整堂课来看,学生积极动脑,读、品;品、读,无不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彻底改变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词讲析的呆板做法。
2、想象中唤醒学生的思维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需要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涌动的语流之中。在这节课里,我巧妙地运有了“入情通文”。在学生资交流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在大风大浪里,打鱼的人乘着一只像树叶那样的小船出没在江面上,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被大风大浪吞没,随时都都有生命危险。学生想象了画面,感受了这种惊险的场面之后,再去读文,自然而然地也就入了情,然后,让学生想象,当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真情实感。
3、相信学生一定能行
在这堂课当中,争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
(1)如果小船像树叶那么大,怎么能乘人呢?
(2)打鱼这么危险,为什么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呢,为什么不干点别的呢?……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做解答,因为我相信学生,他们身上一定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果然不同凡响,听着他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我以中感慨万千,问题的答案在哪儿,它就来自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当中啊!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争辩,在这过程当中,学生进行了心与心的传递、交流,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