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为了有效地教学《江上渔者》这课,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精心的设计。
1、简介诗人范仲淹,并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写的这首古诗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体现。
2、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诗人站在酒楼上所听、所见、所想的句子。第一句“所听”,重点抓住在“南来北往、不住地、柔嫩味鲜”三个词语,这里有一个拓展:“不住地称赞”,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到日常生活中进餐馆吃到美味时那种感觉,充分地说,大胆地说!孩子们兴致很高,第二句,我抓住了“波涛汹涌”、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排比句,先用手势比划“波涛汹涌、浪尖、浪谷”。为了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印象,我还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画面,体会渔民打渔的艰辛和危险,学生有感才有悟!学到这里,不由得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原来他们是被生活所迫,鲈鱼有时南来北往的客人最喜欢吃的鱼,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们必须去打鱼,教学到这里,已经到了**,师生和诗人一样,对渔民的打鱼生活深表同情,渔民真是可怜啊!于是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江上渔者》,最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这首诗,再背诵这首诗。
3、课文上完了,联系到现实生活,学习这首古诗,也有现实意义。我教育学生,我们生活得非常优裕,衣食无忧,可是有些同学在吃午餐和午点时,经常剩下很多食物,这是浪费,从今天起,我们比一比。看谁的碗里吃得最干净,谁最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部分孩子学习不大胆,主观能动性不够,个性化朗读有欠缺,这是我今后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