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来。
答: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五、阅读《以虫治虫》回答文后问题。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解释加点字。
其喙有钳(嘴) 岁以大穰( 年成)悉为两段(都,全) 旬日子方皆尽(十天)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两项是(C )(E )。
A.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B.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
C.以钳搏 以瓦布之
D.问塔动之因 其虫旧曾有之
E.旬日子方皆尽 人皆伏其精练
4.翻译: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用“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岁以大穰”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六、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文后问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北)宋代科学家、政治家。
2.解释带点的词。
患其塔动( 担心 ) 未布瓦(铺排 )贻以金钗(赠给) 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
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 (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匠师如其言(喻皓) 此易耳 (指固塔这件事)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
于杭州梵天寺(在)贻以金钗(拿)但逐层布板讫(只)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七、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止有剩骨 (同“只”)并驱如故 (原来的样子)顾野有麦场(转头看,看见)一狼洞其中 (打洞)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更多相关文章:
8.七年级寒假语文知识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