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
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
师:很好。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文”的理趣)
生:谢谢老师。讲到“言”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
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
师:呵呵,不急,不急。我们听他把话讲完
生:之前早自习的时候,课代表傅渝舒同学,收集整理了咱班同学提出的12个问题。我归为三类:一是关于题目的,二是关于内容的,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讲了什么道理的。三是标点符号的,第6句怎么就是一个问号。现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些不甚明白,第三个问题求教老师同学。谢谢!
师:谢谢你!提问题条理清楚,而且实事求是,很有勇气。刚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以“虽有嘉肴”为题,这个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生:嗯
师:我们先来看看:
Ppt展示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解释
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解释了呀。
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也有些意思呢。边讲解边板书:
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嘉”:形容词。形声。《说文》,美也。从壴(zhù),从加,加亦声。“加”意为“用呐喊声助力”。“壴”为“鼓”省。本义:呐喊声伴随鼓声。引申义:齐心协力,结局完美。《尔雅》,善也。
(2)“肴”:名词。从乂(yì),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乂”即“又(右手)”。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
《说文》肴,啖也。
《广雅》,肴,肉也。
师:再有一个,关于文章的题目,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师:然也。正是这样。就是古文常以第一句话为文题。在以后三年的古文学习中,我们会慢慢发现更多的例证。
生:像《陈太丘与友期》
生:像《学而》
……..
师:谢谢,同学们。时间关系,正确与否,以后再做深入讨论吧。这里,推荐同学们看些相关的书:
Ppt展示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
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兑命》及傅说其人。
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 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古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