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想象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象,(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中国古代神话还有哪些,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这个问题留到后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2、赏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思考:女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女娲是一个“神”
文中相关的语句: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女娲是一个___________的“神”
女娲是一个 造人 _的“神”
作者的想象思路。
A、 女娲为什么造人?
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B、 女娲怎样造人?
捏泥成团造人(第一个人)(第一种造人的方法)
C、 女娲怎样造出了更多的人?
挥藤洒泥造人(第二种造人的方法)
D、 女娲怎样让人类繁衍生存?
男女结合
女娲是一个___________造人的“神”
导引:人世间真的有“神”吗?(没有)
那么传说的“神”又从何而来呢?
女娲是一个 人造的 造人的“神”
女娲是“人造”的神,其实女娲也是一个“人”。在文章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文中找找具体的语句)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苦悲愁)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13自然段)
她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洋溢着诞生的喜悦)
小结:女娲是一个“神”,一个神通广大的远离人间的女神;但女娲更像一个“人”,一个会“孤独寂寞”,有着喜怒哀乐,如孩子般天真活泼但又有母亲般勤劳、智慧、伟大的“人”。女娲是一个集“人性”与“神性”的形象,就如我们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是集“人性”与“神性”于一体的形象。
(2)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一个创世神话,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什么是神话故事呢?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这种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3)过渡:神话故事以及神话中充满了神幻色彩但又不失“人性”的丰满、立体的形象吸引着我们,是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新奇大胆的想象密不可分)
本文就是对远古神话再加工而成的,它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而成的,请看书本148页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你能在原有神话的基础上再度展开想象吗?(√)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 )2、女娲选择造人材料的过程。
(√)3、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4、女娲具备了人的情绪。
( )5、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的过程。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4)过渡:
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想象如何合情合理?要有现实的基础。在学习这篇女娲造人中大家对于神话中为何做如此的“想象”有疑问吗?
女娲用什么造人?
黄土。
为什么用“黄土”————黄皮肤的中国人。
为什么想到用“土”———深深的恋土情结
土,吐也。《白虎通·五行》日:"吐,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说文段注》指出:"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管子·水地篇》也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在甲骨文中,生,表示植物生出土之意。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肯定是受到 "万物土中出"的启发,认识到土对生命的意义。在我们祖先看来,一切生物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孕育生长的力量的。那么也自然联想到人类也是从土地中孕育出来的。《抱朴子·释滞》载:"女蜗地出"。至今广西三江侗族地区还传承着过生日滚泥巴的习俗。小孩在过五岁、十岁和十五岁生日的时候要滚过满是泥浆的土地。民俗学家认为,这是黄土造人的模拟。在黄土高原的周公庙会上,人们祭祖的不是周公,而是送子娘娘,即姜婉圣母。有的学者认为,姜嫄的意思就是江地平原,为土地母神。黄土造人的神话是原始的农耕民族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人类自身来源的认识的一种创造性的想象,体现了早就具备了耕作经验和治陶工艺的古老民族的恋土情结。这种深深的恋土情结,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凝聚在神话思维上就是女娲黄土造人的神话。女娲是大地魔力的人格化。中国人的土地观念一开始就与人类的生育观念及生存观念融合在一起。女娲是中国第一位的大母神,女娲造人的神话产生在原始社会。
(5)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