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他们都是比较偏向皇帝,在拍皇帝的马屁,想要皇帝开心。
师:哦,对皇帝阿谀逢迎。那位男生还有补充?
生: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师:这两位同学讲了两个理由:对皇帝阿谀奉承,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我们把下面一句再来读一下。三个感叹句(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一,二!
(生齐读,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师:皇帝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穿着并没有、并不存在的衣服举行大典。那么,老百姓们又是怎么说的呢?看PPT,先想象一下,这些老百姓看到皇帝的时候会怎么想?直接用第一人称把想法说出来。
【PPT显示】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的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生:皇帝没穿衣服,天哪,太不可思议了,我是个愚蠢的人吗?我可不能让别人知道。
师:他这样想对不对,符不符合前面的情节?是的,和前文是呼应的,这位同学读进去了。看PPT。哪位同学们用常州话把这一段读一读?我们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但自己的家乡话也不能忘却哦。
(迟疑一段时间,有一生读。生笑,一生读。)
师:还不错,这位同学能用家乡话说出来。你想,老百姓在街上七嘴八舌的。“乖乖……”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来想一想,上至皇帝,官员,群臣,下至老百姓,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啊?
生: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师:有一个成语叫?
生:口是心非。
师:他们首先欺骗的是谁?
生:自己。
师:然后再欺骗?
生:皇帝,他人
师:这叫?对,自欺自人。同学们看看这些人,他们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嘴里说的话呢?
生:也是一致的。
师:人物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除了遣词造句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一致的。这就是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特点。你看看那么多人如此的相似,不同的人又使人物丰富,这体现了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之外的第二个特点:丰富性。大家说说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点?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PPT显示】
心口不一
自欺欺人
在谎言面前心照不宣
师:大家一个一个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局里,要么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要么就只能干嘛?对,只能撒谎。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啊?
生:不是
师:是什么出了问题?
生:集体。
师:哦,是集体,是这个社会。对,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PPT显示】
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师:放开声音来再来读一遍。(生读)这些人说话在文字上有些差别外,内容上是惊人的一致。我们说是人物的统一性,那么多的人在统一中又强调丰富,是谁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上演了这样一个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这样的一个闹剧的呢?
生:骗子
师:对骗子这样的角色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看PPT。
【PPT显示】
骗子、小丑、傻瓜……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权利,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作外人,不同这个世界任何一种相应的人生处境发生联系,任何人生处境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董小英《叙述学》
师:这段话虽然理性了些,可是能让我们认识我们读到的童话中的这一类人物,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从这个意义上讲,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PPT显示】
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师:那么,同学再思考一下,是谁造就了这样狡猾、精明的职业骗子呢?对,是这个社会,这个异化病态的社会。有了这样的社会,所以骗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圈套。故事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没有,戳穿这个谎言的,使谎言真相大白的是谁啊? 是的,小孩!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PPT显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出来。
师:我请同学把这种“叫出来”的感觉读出来。(一生读)有点意思,你说说为什么是叫出来的呢?
生:因为小孩看大人他们都是心口不一的,他有一种惊奇感,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师:小孩子想都没想就把看到的说出来了。和大人不一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一个小孩子说?
生:因为所有的大人都知道要阿谀奉承,只有小孩子是比较天真纯洁的,通过小孩子的口说出来,更容易让人相信。
师:哦,她讲了,成人一个个阿谀奉承,撒谎,虚伪,小孩子呢,天真;第二个,小孩子也与成人形成了?
生:对比。
师:从写作手法上看是对比。用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有其深意。我们来看一个成人的自省,读一读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给孩子们的信》。他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师:这是一个父亲的反省,儿童在他的眼里是这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儿女》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师:这样一个成人的反省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有的哲人这样说,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PPT显示】
儿童是成人之师。
儿童是成人之父。
师:同学们,我们正走在走向成人路上,所以我们要葆有我们内心的纯洁,作者在这里用小孩子来揭露事物的真相,是有他的深刻意义的。其实,真相并不难被揭穿,小孩子的一声叫喊它就完蛋了,真相一出来,故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并没有就此停下笔,把故事进一步推向了深刻,先看看老百姓的反应。看PPT。
【PPT显示】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师:这三句话,看上去是不是差不多啊?能体会到这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生:“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是第一个说的,然后又有一个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是跟说的,还有就是她们最后老百姓她们本来是心口不一说穿衣服的,后来是听有那么多人说的然后就也说了,因为有人开始说了,他们就不怕了。
师:这位小朋友看好文本,你手一直在弄笔,所以你没有注意这个文本到底是怎么回事。嗯,老百姓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说完这句话又加了一个“有个小孩子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为什么说完第一句话后要加上一个“小孩子说”呢?人物的内心有没有波澜,他说完第一句后,人物内心是怎样的?对,还有一点忐忑,加了一个“小孩子说”是要逃避,逃避自己的责任。最后是“实在”,这时候终于觉醒了,确信了啊。
师:你看,人物内心通过语言表现出了波澜,在读文本的时候,要关注文字的内部。你看,老百姓一觉醒,就形成了汪洋大海,皇帝老儿怎么样啊?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PPT显示】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这个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呢?
生:给自己留点面子。
师: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还有吗?但他在真相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害怕。同学们,这个童话的主题,作者是一步一步把它推向了深刻。你说这些谎言这些欺骗这些社会的丑陋一面是不是在真相揭露以后就完全消失啦?(生:不是)他的消失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这个童话深刻之所在。那么同学再来思考,标题起什么作用?
生:讽刺。
生: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现在再读读,的确是有讽刺的意味。老师是这样理解的,看PPT。
【PPT显示】
皇帝的新装,象征着华丽的外表。外表再华丽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虚伪与丑陋,更何况是一件并不存在的外衣呢?就是有,这新装,也只不过是肮脏灵魂、异化社会的遮羞布罢了。
师:继续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国度交代了吗?(生齐说:没有)为什么不明确交代呢?
生:这是童话,不真实
师:是虚构的,是想象中的虚构,不真实的就没有时间和地点吗?
生:它是一个例子,发生的故事可以放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不需要时间和国度。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到位,就是这个故事不是一时一地的,可能在许许多多的地方,许许多多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问题。再来思考一下,这些人物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生:因为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类人
师:很好,人物代表一类人,有种象征的意味。我们认识一下童话,童话运用想象夸张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童话具有模糊性、荒诞性、统一性、丰富性、深刻性。课文学完了,老师问一下:2005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齐):儿童。
师:事实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PPT显示)。
师:同学们,我们正在走向成人的路上,保持童年时的真实和纯洁吧,我们也用我们这双慧眼去认识、发现这个社会,让我们健康成长!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PPT显示】
发挥你的想象,用下面的三个成语写一段富有故事性的话: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