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17  编辑:林仪 手机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1、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

  2、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能力训练:

  1、 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 初步学会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思想情感教育:

  1、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二.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生活哲理。 ·

  二、教学设计

  ①感知内容

  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出示幻灯,展开讨论: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联系自己在玉海中学的住校生活]

  [明确]

  1、我很想家,很想回家看看爸爸、妈妈。

  2、以前的我对父母依赖性很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衣服要自己洗,生活要自己照顾,现在六天了,我想我会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的![师进行表扬]

  ……

  [小结]大家提到了“依赖”,我想雄鹰教小鹰学飞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鹰妈妈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就把小鹰从悬崖上的窝中推了下来,小鹰拼命的拍打翅膀,重重的掉在地上;鹰妈妈又把小鹰叼到窝中,又一次次地推了下来,终于小鹰也学会了飞翔。

  可见在困难面前,只有知难而进,鼓起勇气和信心,就像上堂课中余满同学提到的“不要气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复述不是背诵,即使给与复述较好的学生以鼓励。

  合作探究1: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他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21·cn·jy·com

  合作探究2: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例1:小学五年级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三十名,开完家长会,爸爸对我说期末考试一定要考前十名,当时我想天哪!我怎么办?打死我也做不到呀!我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办主任发现了,找我谈心。告诉我,先定目标考到前二十名,再考前十五名,再努力争取考前十名,而且他说他非常喜欢聪明的我,而且他坚信我一定可以实现我的想望的。[教师鼓励,“想望”一词已能够学以致用!语言积累很重要!]·

  [小结]这位同学所用的方法跟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给大家2分钟背诵黑体字,并比赛谁背得最好。]

  ③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大屏幕投影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 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借此对“我”的性格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板书设计: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但在玩厌了弹子游戏想找新花样来玩的心绪中,禁不住伙伴们的鼓动,终于也跟着大家去爬悬崖,结果被困在了悬崖上。21教育网

  3、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5、如何理解课后练习三中的前一句话?

  (“我”此时非常害怕摔死,以致自己在啜泣一时也不知道。)

  6、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7、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8、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明确]重点讨论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

  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三)比较阅读:

  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或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教师总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个学习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却把它读得那么精彩,那种哀求的味道读得我心软。冯旭满含嘲讽的一句“再见”“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让大家如临其境。然而,因为在引导学生去感悟它复杂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本来就满打满算的时间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只好忍痛割爱,以至脱险部分也没有充分展开读,原先设计的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为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

  当然,这节课也有让我欣喜的方面。在总结本文主旨后,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同学们,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要想最终达到成功,也许并不难,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为了充分理解,我采用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迈出艰难的一步,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实现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坚持闯一关,再闯一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我在练习掂勺炒鸡蛋时体会到:要想成功并不难,它只要你试一次,再试一次。·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学外文,她做到了学一篇,再学一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凭借“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毅力,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9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终于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转而著《春秋》,坚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圣人。

  11屈原理想难以实现,被放逐转而著《离骚》,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

  12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由于他笑对生活,坚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阅增删数百次,才有了今天的巨著《红楼梦》。

  13音乐巨人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奏一曲,再奏一曲,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命运》交响曲。

  14刘翔面对110米栏,跨一步,再跨一步,终于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

  我完全陶醉在学生们的精彩阐释中。赞可夫曾说:“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让那一颗颗个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