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3-29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反思一】

  教学完成后,我思考自己的教学,有得有失。

  得:充分让学生在动中学习,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课文。我以表格的方式教学,这就要求每个学生上课必须有所活动,必须根据课文完成表格。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活动一目了然,让我知道每一个在写的学生都在进行着自己的语文学习。

  相比之下,这节课我的失大于得,主要在两点。

  1.对学生的预估有错误。

  我没有预料到学生对表格的理解力这样之低。因此在完成表格时耗费了大量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未完成。这种预估错误,还让我的教学整体效果有所缺失:首先,学生动了起来,但有一部分学生并未了解老师的意图,他们的动是盲目的动;其次,我从未以表格方式进行过教学,因而学生并不熟悉这种方式,把大部分的精力耗费在填表上,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汇报及教师的总结,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忽视语文的本质及文本,设计教学时被“公开课”及“40分钟”限制了。

  在备课时,有两个问题我实际上是考虑到了:一个是学生的朗读,我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由忽视掉了;另一个是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在备课时我考虑到了学生对这部分可能有疑惑,但是我以公开课只有“40分钟”为由略过。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的感悟不够深刻,停留在文字上。

  从以上得失中,我得到一个结论。作为语文教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语文的本质,要记住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课本知识,而是语文。课本只是语文知识的例子,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学习课程标准,站在一个“大语文”的立场上整合课本,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道理我实际上早就懂了,但是每每在关键时刻却因为种种看似重要的原因而舍弃,这次的教学提醒我,语文教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本末倒置,让“课本”或 “公开课”站在“语文”之上。

  【教学反思二】

  看了课例分析和教学视频后,对新课程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这次培训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和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因此我让学生读得不够充分。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尝试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