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一】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有的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春山’和‘春涧’中可看出描写的是春天的季节。”有的说:“从第一句中的‘桂花’和图上画的‘枫树叶红了’可看出是秋天。”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们情绪高涨。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有的同学说:“原来桂花有这么多种类。不过,我觉得书上最好画出春天才有的景物会好些。”挺有道理的。这就是新课程培养出来的敢想、敢问、敢说、敢挑战的新一代。
【教学反思二】
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距离,传统教学都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何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自读感情的个性的空间和时间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而新课堂教会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学生由被动学到主动学,让学习更轻松,更愉快,上完这一课,我的感想很多,我就根据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反思如下:
首先是独学,也就是自学,其实在自学之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对这首古诗有了很好的预习,独学要求做到静、专、思,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自研自探环节来指导自学,并初步完成一些记录,明白的可以记在书上,不太懂的留到下一个环节,我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开动脑筋,但有一个问题,对于自研自探环节的问题,学生思考不是很具体和深刻,学生只专注于完成随堂笔记,认为完成了这些题,就是完成了任务。
其次是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包括两人合作学习,四人合作学习,八人合作学习,我要求两人互读古诗并纠错、评价,四人合作学习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八人合作学习完成展示环节的预展,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合作效果很好,四人合作说诗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些难度,但在听的过程中,已经就帮他解决了难题,八人合作预展中,大家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组长分工不明确,导致有些学生总是不知道干什么,局面有些混乱,如有一个组在讨论预展时,我看到只有两三个人在说,而其他人在忙自己的事或就在观望,我过去询问了之后才知道组长没有分工,导致这些人很茫然,可见合作学习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很好的分工会让合作学习更出效率。
最后是展示环节,学生最喜欢这个环节,这个环节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如在展示朗读时,我让每个组用不同形式去读,小组赛读,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组读完,其他组给他评价质疑,有的学生说到诗的节奏,那下个组读时就要注意,有的学生又说到诗的感情,这首诗应该读得轻一些,因为“夜静春山空”,最终展示完,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去读,而且熟读成诵。对于诗的理解也是这样,一个小组展示完,其他组质疑评价,其中还有一个组用一幅和诗很贴近的画来展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一个组说到对“夜静春山空”的理解时说是春天的季节,这时有一个组提出了质疑说桂花是秋天开放的,其他组也表现出了很大兴趣,都纷纷讨论起来,这时我引导他们去查字典,最终在资料面前,学生搞明白了。
这一课上下来,虽然在时间上花费的多一些,但是我看到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会去学习,我很欣慰,觉得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新课堂让学生的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