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了解单元导读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第四组课文,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板书:中华民风民俗)?生浏览单元导读
生1: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族特点的。
生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童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2.师:读过之后,你知道它讲的是什么事儿吗?你说。
生: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配乐)是啊,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了,来谈谈你和家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那时的情景,(指3名生)
生: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收压岁线……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老北京,感受——北京的春节,请看老师写课题,齐读。(生齐读)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本文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资料
师补充介绍:老舍先生还有“语言大师”之称。他的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俗白”。写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事,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师:老舍笔下的北京春节,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案到小组去交流学习时的收获吧。
生小组讨论
三、汇报:初旬、蒜瓣、饺子、翡翠、榛子、栗子、风筝、鞭炮、截然、寺院、彩绘、杂拌儿、麦芽糖、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师:课文写了什么?(作者介绍了北京春节的民俗习惯,表达了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
1.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先说。
生: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热闹。
生: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有趣。
生: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和谐。
2.师:这热闹、喜庆的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呢?中间大约有多长时间。
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哪个小组来汇报,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师:还有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生补充
师: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生:这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
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在这几个时间段里,老舍先生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呢?你找得到吗?
生:我觉得第一个他就是写的腊八。因为,腊八他是分了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腊八的时候大家要熬腊八粥,吃腊八蒜。
生:我觉得他还写了除夕。
生:他还写了正月初一。
生:他还写了正月十五。
师:好的。你们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么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里,你最喜欢哪一天呢?请喜欢腊八这一天的小组先来汇报。
腊八
生1:我们小组来汇报腊八这天,在腊八这一天人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生2:(读句子)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作者把腊八粥比作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熬腊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开展览会。
生3:(读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我从“色如翡翠”这个词中体会到颜色很美。从“色味双美”这个词中体会到腊八蒜的味道也很美。师: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师:还有哪个小组要来补充你对腊八这一天的了解吗?(指名补充)
师:(课件出示腊八粥的图片)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天要熬“腊八粥”吗?
生:因为“腊八”这天很冷,吃“腊八粥”可以驱寒!
师你是从哪个知道“腊八”这天很冷的?
生:我是从“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句子知道的。
师:这是个俗语,在文章中引用俗语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你真聪明!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板书:语言特色 通俗易懂)老舍把腊八粥比作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课件出示各种谷物的图片)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却说“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还能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他怎么幽默风趣了?
生:他不直接说熬腊八粥的材料多,而是把腊八粥说成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让人感觉很有意思。
师:是啊!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仅是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位幽默大师呢!(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幽默风趣)
师:(出示图片)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好吃,很想吃。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个句子。(点击课件,出示句子: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指一生读,指生评价)
师:似乎还不够诱人哦。谁愿意再来读一读?(再指一生读)
师:嗯,有想吃的感觉了。
师:(课件出示腊八粥的图片和句子)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
生(齐答):多吃几个饺子。
师: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
师:读出你感受到的吧!
师:人们还要为过节做哪些准备呢?
生:孩子们买杂拌儿,鞭炮,小玩意儿;大人们买吃的、喝的、用的。
生:到了小年的时候还要吃灶糖,扫屋子,都为除夕那天准备。
师:过年是甜甜的味道,(出示杂拌、灶糖图片)过年是快乐的味道(出示空竹、口琴)过年是鞭炮的味道(放鞭炮的图片和声音)过年还有怎样的味道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
下课
篇2:《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更多相关文章:
1.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