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目标来学习,我们首先来完成第一个目标,谁来交流:
1)生字:预习时,我发现? 字容易读错,?容易写错,所以提醒大家注意:老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注意 “掺和 蜜饯”的读音 “熬 麦”的书写
2)预习本课,我积累了以下词语: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出示:
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2、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开始,到正月19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重点写了哪些日子?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2)学生交流板书:腊八、23小年、除夕夜、初一、正月15
3)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日子,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品读课文,了解习俗,学习表达方法
1)作者按时间顺序,像一幅幅年画一样,把北京的春节习俗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进入小组合作学习,请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日子品读,了解北京人在这个日子有哪些风俗习惯?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风俗习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学习
3)小组交流展示:
课堂预设 腊八:
小组长指挥:我们小组跟大家交流的是腊八这个日子。
朗读:你来读:
习俗:我来说说:腊八的习俗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品读课文,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句作者引用俗语,非常明白地写出这两天最冷。虽然很冷,但大家过年的热情依然高涨,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一句运用比喻的写法,把腊八粥比作农业展览会,形象的表达出腊八粥里米、豆子、干果特别多。读了这一句,让我想起我们喝的腊八粥,妈妈足足放了八种米和干果,特别好喝。说的真好,能把这一句美美读给大家听吗?我们一起读读。
3)“到年底,蒜泡的色如翡翠……”这一句也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蒜的颜色如翡翠透亮诱人,而且蒜里有酸味,醋里有辣味,色味双美,读着只想流口水。说的太棒了,我们也一起来读读:齐读。
你们小组分工合作,交流的清楚明白,祝贺你们!接着交流
预设 二十三小年:
习俗:放鞭炮、吃麦芽糖和江米糖
表达方法:“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彩排这个词特别好,就像我们开展活动,特意进行的彩排一样,不仅让读者觉得小年这一天很热闹,而且预示着春节更热闹。
预设 除夕:
习俗: 做年菜、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日夜不绝、守岁吃团圆饭。
表达方法:1)这一段用总分的方法表现出除夕很热闹。先用“除夕真热闹”这个总起句引出,然后从不同的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
2)说得很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把除夕的热闹表达出来的。逐句读,引导:“酒肉的香味”“新衣、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鲜艳喜庆;“灯火通宵、鞭炮日夜不绝”炮声震耳;人们吃团圆饭,守岁。作者从味、色、声、人等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充分表达春节的热闹。
3)好热闹、好喜庆的除夕。让我们齐读一起来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预设 初一:
习俗:拜年、逛庙会。
表达方法:1)“截然不同”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大年初一和除夕的景象截然不同呢?除夕热闹,初一悠闲。
2)这一天人们有的串亲戚、有的在家待客,有的去逛庙会,通过描写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初一这天人们很悠闲自在。
3)“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第二……”读了这一句,我好像看到了人们熟练的骑马、骑骆驼的样子。
预设 元宵节:
习俗:挂彩灯、放鞭炮、吃元宵。
表达方法: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过渡句。从“又”体会出什么?
2)“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接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从这一句体会出元宵节很热闹。
3)这段文字,有详有略,详写了挂花灯这一习俗,而放鞭炮,吃元宵则是略写。理解的非常到位!让我们自由读11、12这两节,边读边体会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4)元宵节,外面是灯,家里也是灯,这真是处处张灯结彩,处处灯火通明,太美了。灯美,描写灯的语言更美,同学们请看:加点词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统统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一个意思用多个不同的词来表达,可见作者语言功底之深。让我们快速背诵,把这些描写灯的句子积累下来。
三、领悟本文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1、元宵节这部分采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其实本文通篇都采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我们知道,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共40多天,这40多天,作者每一天都写了吗?没有?作者重点写了哪几天的习俗?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五天的习俗,而其他日子简要介绍,甚至日子一笔带过。比如:谁能举例子说明。第六段。而这五天,也有详略之分,小年写得比较简单。
2、这样有详有略的安排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这样就让老北京春节的习俗给我没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同样是过春节,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老舍的笔下的春节满是喜悦之情,文章处处表达了春节的热闹喜庆,而梁实秋、斯妤笔下的春节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课后的阅读衔接,也可以阅读其他写春节的文章,看看他们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表达的感受有什么异同,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更多相关文章:
1.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