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1-24  编辑:友念 手机版

  思考时,日子便从脑中飘过;看书时,日子从书页上跳过;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上滑过;仰望天空时,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悠悠的白云中飞过。

  【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反思1】

  学习了《匆匆》一文,学生无不为作者合理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准确地描绘出时间从作者身边匆匆流逝的感觉而拍手叫决。写作特色值得学生学习。抓住这一契机,我设计课堂上每人想一句类似的句子,请几个同学为一组连说,组成一段话,自然水到渠成。课后又让同学写下来,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学生在访写中写到:

  在默默的算着,四千多日子已经在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也滴在时间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在玩电脑时,时间在那虚拟的世界里度过;在玩跳绳是,时间在那上下晃动的跳绳间跳过;游泳时,时间在碧波荡漾的游泳池中泡过;听音乐时,时间与音乐一并被我欣赏;吃饭时,时间则与米饭一并被我吞下。时间像永远不停息的车轮,让人不断地与他争先,如果没有他快,便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所以,我们便要争分夺秒的享受生活。

  这样的训练形式培养了学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反思2】

  一直在纠结中,对于《匆匆》这样的散文该如何教?孩子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提高点”又在哪儿?

  带着忐忑与困惑,我经历了第三次试教,按照原先的设计,分为四个板块进行:一、开门见山,引出“匆匆”;二、品词析句,体味“匆匆”;三、研读问句,思索“匆匆”;四、总结回顾,延伸学习。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让我出乎意料。一部分孩子对文本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是与孩子的阅读积累分不开的。比如:在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一个孩子提到“游丝”,另一个孩子立刻举手帮助。她说曾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词“气若游丝”,联想到文中的“游丝”应该指细微的东西。当时,我对这个孩子能自觉主动联系所学知识的行为给予肯定。还有的孩子在交流描写时间匆匆的句子时,发现语言上的奥秘。比如:发现了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自己的表达效果,关注了动词的巧妙运用,觉察到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

  而老师所能做的呢?带着孩子们在文字中游走,在读与悟中徘徊,课堂形式单一,关注内容理解,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最明显的问题是教师的角色依然是课堂的中的“首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的“提高点”不明显。问题多多,无从下手,始终超越不了以往课堂的禁锢,没有真正体现“让学于学生”。

  最折磨的莫过于发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刻,我依然在苦苦挣扎着,试图冲破窘境。李老师告诉我:“学会换个角度看。不能只是关注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教,关键是指导学生怎样学。想清楚孩子们能从这节课上学到些什么。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静下心来梳理着课堂上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安排的内容多,容量大,匆匆的赶时间,学生的理解仅处于“空洞的说”,并未真正体味文中流露的心绪。其次,对于文章的表达特色,语言运用中的精妙,也只是浅尝辄止罢了。孩子们究竟能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些什么?走马观花般游历,没有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好平台。

  李老师建议我从小处着眼,细节入手,关注“语用”。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三、四小节上。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发现用词的精妙,在换词练习中,对句子进行对比赏析,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准”。提醒学生关注叙述顺序,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进行背诵。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体会“问句”的好处。引发讨论:为什么连用六个问句?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个个问号的背后,流露的是作者无法挽留时间的无奈,惋惜与不甘心,进而有感情地诵读这诗一般的语言。

  我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来设计。我又一次地进行着教学预设,面对鲜活的学生,不可预知的课堂,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生成”?我依然在忐忑中寻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