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六上《春夜喜雨》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7-12-12  编辑:林仪 手机版

  师: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

  生:(齐答)杜甫。

  师: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

  生:学过他的《绝句》。

  师:你能背背这首诗吗?

  生:(大声而流利地背诵《绝句》)

  师:背得真流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 (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于哪一类?

  生:它属于律诗。

  师:几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

  师:要学其诗,先知其人。让我们走近杜甫,初步了解其人其诗。 (出示杜甫的简介)

  师:谁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杜甫的简介)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并根据注释,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朗读,并根据注释自学) (出示全诗)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生:(高声朗读)

  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有自己的韵味,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读错了,应该读“zhònɡ”。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然后选择正确的读音。

  生:(认真看注释)

  师:知道应该读什么音了吗?

  生:(齐答)应该读“zhònɡ”。

  师:非常正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

  师: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读书要求,真棒!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诗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

  师:诗人因何而喜?

  生:因这场春雨而喜。 (板书:雨)

  师:那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

  生:春雨能滋润大地。

  生:春雨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春雨过后,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其实,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无所谓喜与不喜,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因此,同是写雨,作者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出示杜牧的《清明》)

  师: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悲伤。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诗人因雨而悲。 (出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非常思念亲人。

  师:你知道他思念谁吗?

  生:思念他的妻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读过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他写给妻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是啊,诗人思念妻子,却不能回家,他因雨而思,因雨而愁,因雨而苦。那杜甫为何因雨而喜呢?当时,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定居,过上安稳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生:不能!。

  师:是的,他喜!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生:不能!

  师:他更喜!如果说前者是小“喜”,那后者就是大“喜”!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吧。

  生:(全班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配乐朗读)

  师:来点掌声吧! (生热烈鼓掌)

[!--empirenews.page--]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诗,把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

  生:(全班配乐齐读)

  师:有进步!给自己一点掌声吧! (生热烈鼓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明其意,知其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其字,悟其境。 (出示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一、二两句)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生:好。

  (板书: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

  生:它好像知道春天来了一样。

  师: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

  生:它知时节。 (板书:知时节)

  师: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把雨拟人化,变无知为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春雨还好在什么地方?

  生:当春乃发生。

  师:“当春乃发生”是什么意思?

  生:到了春天,雨就下起来了。

  师:这一句迎合了第一句中的哪个字?

  生:知。

  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人们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好像知道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飘飘洒洒地下起来了。同学们,这是不是好雨?

  生:(齐答)是好雨。

  师:它不但是好雨,还是和人们心有灵犀,不点都通的神雨呀。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欣喜表达出来?

  生:(流利地朗读,但喜悦之情表达得不够充分)

  师:我觉得还不够喜,谁再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一起朗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一、二两句) (出示三、四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朗读三、四两句)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很有韵味,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字音读得不准。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潜”应该读第二声,他读成了第三声。

  师:你听得非常认真!(面对刚才朗读的学生)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生:(再次朗读三、四两句)

  师:非常好!请大家看屏幕,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春”和“雨”,这两句点明了诗题中的哪个字?

  生:夜。

  师:它不但点了题,还进一步体现了春雨的“好”。想一想,春雨“好”在哪里?

  生:它好在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

  生:它悄悄地润物。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生:我从“潜”字体会到的。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春雨是在夜晚下的,别人并不知道。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还有描写春雨如何润物的吗?

  生:细。

  师:这个“细”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春雨非常小。

  师:正因为春雨非常小,所以它是轻轻地、柔柔地润物。一个“潜”字,一个“细”字,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可见,这两个字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推敲而来。我们知道,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但有没有例外?

  生:(有点犹豫地)有吧。

  师:什么时候?

  生:(无人举手作答)

  师:大家想一想,今年春天倒春寒的时候,是和风细雨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好大的风,好冷!

  师:伴随狂风而来的雨自然下得非常凶猛。如果伴随冷风而来呢,雨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雪。

  师:这样的雨能润物吗?

  生:不能。

  师:它不但不能润物,反而会损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笔下的春雨才是真正的润物好雨。 (出示口语表达练习1)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知时节的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和想法?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滋润大地上的万物。

  师:谢谢你!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让田里的庄稼快快生长。

  师:太好啦!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带给人们丰收。

  师:这样的春雨,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出示口语表达练习2)

  生:谢谢你,春雨,是你让我茁壮成长。

  生:春雨,你真好!

  生:春雨,你终于来了,我太高兴了!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有欣喜,更有感激。那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两句诗呢?

  生: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

  师:对,这样才能体现“潜”和“细”的特点。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三、四两句)

  师:读出了味道!我们一起朗读三、四两句吧。

  生:(全班齐读)

[!--empirenews.page--]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五、六两句。

  生:(男生齐读)

  师:这两句写的什么情景?

  生: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

  师:谁能描写一下?

  生:由于下雨,天上满是乌云,小路上一片漆黑,只看得见江上渔船里的烛光。

  师:这两句直接写雨了吗?

  生:没有。

  师: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春雨夜景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三、四两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雨的润物无声,那这两句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生:视觉。

  师:对,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雨意正浓。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野径云俱黑。

  师:此时真的是一片漆黑吗?

  生:不是。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船上的烛光。

  师:这一点光象征着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他相信春雨绵绵不断,能彻底地滋润干涸的大地,所以,诗人用“俱黑”对“独明”。这一鲜明的对比,既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情画意。同学们,这幅画面美吗?

  生:美!

  师: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生:能!

  师:谁来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但语速稍快)

  师:谁能比他 读得更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重音、语速处理比较恰当)

  师:我感受到了那种意境美,谢谢你! (出示七、八两句)

  师: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两句吧。

  生:(全班齐读)

  师:“晓”是什么意思?

  生:早晨。

  师:到早晨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这两句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

  生:想象之景。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

  生:花团锦簇。

  生:万紫千红。

  生: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

  生:春意盎然。

  师:同学们,这两句没有写雨,却写花的美丽,是不是诗人离题了?

  生:没有离题。

  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没有春雨的滋润,花儿不会那么美丽。这是春雨的功劳。

  师:对!这两句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好。由于雨的滋润,花儿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同学们,这两句诗中,你认为作者哪两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

  生:我觉得“红”和“重”用得特别贴切。

  师:为什么?

  生:“红”写出了花的颜色;“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有道理。不过,这里的“红”不是指颜色,而是代指“花”。大家想一想,这个“重”字和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生:“湿”字。

  师:请听清要求,和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生:和第四句中的“细”字相照应。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还有哪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

  生:“湿”字。

  师:它写出了什么?

  生:它写出了花朵带雨时的样子。

  师: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

  生:一定更有精神了!

  师:山上的树木呢?

  生:一定都长高了!

  师:那大自然的一切呢?

  生:肯定更美了!

  师:同学们,作者借助想象,描绘了雨后的春色,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这场好雨的由衷赞美,以及无比喜悦的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

  生:(全班齐读)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仅用字精妙,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怎能不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知时节的好雨悄悄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锦官城一片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他怎能不喜上眉梢,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