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 汤问》
五、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心灵相通 志同道合
心有灵犀 志向相同
教后反思:
“朋友”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学生体会的就不够深刻了。这部分片断通过学生想、说以及仿写,了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受“轻扣诗歌的大门”一单元的影响,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因此在仿写上显得比较容易。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拘谨,明显不如没有录相的课堂活跃,感觉有许多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进入情境。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教师方面,语言不够充满激情,学生的学习欲望没能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上课形式,在镜头面前放不开;教学环境方面,多媒体资源没有利用,整个情境创设得不够真实,一节课下来,感觉师生的状态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绝弦》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课堂,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学到更多的语文的课堂,学生们能在文本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听、说、读、写。本节课的教学,离我期待的语文课堂还相去甚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再不断地实践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