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诗人摸索的的种种地点与感觉。
2.通过品读,体会本诗动词、修饰词等语言特色。
3.通过吟诵,把握诗人从悲愤到希望的情感变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通过品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学习难点
通过吟诵,读出诗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将读一首戴望舒的现代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出示课题)
2.齐读
二、初读
预设(1)为什么手掌是残损的?(教师在“残损”上面打一个“?”)
预设(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教师在“用残损的手掌”后面加“ ? ”)
(1)解决疑问1——为什么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
师:有同学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能解决,教师就补充一下)
PPT出示背景,学生齐读。
1942年,诗人戴望舒在香港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教师:战争的残酷和监狱的折磨给了诗人一双残损的手。(2′)
(2)解决疑问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为什么手掌是残损的?
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另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有同学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吗?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PPT:出示地图)(2′)
三、品读
(一)基调把握
1.这广大的土地就是我们祖国,那时候是怎样一副样子?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你读这诗句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烧、杀,侵略)
3.作为中国人,你想到这些画面有什么心情?
(悲伤、愤怒、憎恨)
4.朗读(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低沉、缓慢、重音)
(二)重点品读
1.家乡
(1)作者首先摸到了哪里?(家乡)
齐读
(2)你读到了什么?
(3)朗读指导
语调哀伤、低沉,语速缓慢,“该是”“家乡”“微凉”重读,读出对比性。
2.其他地方
(1)除了家乡因侵略使的美丽不再,诗人还摸到了哪些受到蹂躏的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齐读
你从这些诗句中又读到什么?
(2)江南生机、柔美不在,只是满目疮痍。《蒿里行》(曹操)
长白山属于东北,那里沦陷最早、侵略者统治最长。人民极度悲痛、受摧残最深受痛苦的时间最长。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国土的失去。
花喻人,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摧残。
南海人民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人民生活的苦。
(3)朗读指导
边说边读——齐读
3.艾青的诗歌。
正因为戴望舒对祖国感情至深,所以才会如此悲愤。
4.过渡
诗人残损,国土残损,诗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爱之深,则痛之切,则愤之恨。
难道诗人真要在日寇的铁蹄下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死?
(辽远的一角)
四、激情诵读
1. “那辽远的一角”到底是哪里?它不像沦陷区那样冰冷,那样阴暗,满是血和灰。
生:没有被侵略的地方(解放区)
师:那里有获得抗日胜利的希望,那里是我们民族复兴希望的所在。所以诗人摸索到那里,不愿离开。诗中多次出现“那里”。 我们朗读时,不仅要读出暖色调的词,还要强调“那里”。
齐读
2.情感升华
师:诗人其实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在感情上无比向往。但诗人认为,那里是中国希望之所在,示范朗读——“是的,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齐读这句话
你希望一个怎样的中国?
(富强、和平、强大……)
3.配乐读
五、寄语
今天,能和你们在一起谈诗歌、读诗歌,我很高兴。最后,送给你们一段话来作为告别:诗歌里有激情、有青春,是最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东西。多读读诗歌,甚至写写诗歌,因为你年轻,你的生活应该有激情,有梦想,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