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他已灭亡了韩国、魏国,对小小的安陵,企图不费一枪一弹,诈而骗之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所以安陵君和唐雎等坚决不答应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秦王的威胁受挫后,恼羞成怒,即以“天子之怒”相威胁,企图使唐雎屈服与他的暴力之下可是唐雎毫不畏缩,针锋相对的进行反击,指出“布衣之士”发怒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他说到做到,“挺剑而起”,马上要跟秦王凭命,表现了唐雎的义无返顾的斗争精神秦王在唐雎的义勇行为胁迫下,只得赶紧“色饶”,面对着唐雎“长跪而谢”
二、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前一个“也”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后一个表示判断语气,可以不译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前一个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后一个表示感叹,相当于“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前一个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后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啊”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前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后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易”,古义:交换,动词;今义:与“难”相对,形容词
2、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连词,表转折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只
“徒”,古义:只,副词;今义:跟师傅学艺的人,名词
四、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请教老师,查找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
1. 请分别概括选第一段至第四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四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2. 用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秦王玩弄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或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或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企图用欺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国
4、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外交途径缓和并解决矛盾
5、秦王对唐雎说“灭韩亡魏”这一事实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炫耀军事力量,迫使唐雎让步,以达到霸占安陵国的目的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列举三个布衣的例子并表示要仿效他们跟秦王同归于尽,最后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7、结合全文,说说唐雎同秦王经过了哪两个回合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第一回合唐雎坚决地抵制了秦王的骗局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
8、唐雎列举专诸、聂政、韩傀的事例有何目的?
一方面解释“士之怒”,一方面告诫秦王,自己也将效仿这几个人刺杀秦王
9、唐雎连用三个事例是为了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暗示了什么?
三个举例都是“布衣之怒”,他们的行动都是顺应天意,暗示自己也将顺应天意,效仿专诸等人,刺杀秦王
10、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唐雎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1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秦王害怕了,屈服了,表现出秦王外强中干,进而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12、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秦王怕出现“流血三步,天下缟素”的场面
13、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经过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秦王放弃了对安陵国的贪图,使安陵国能以五十里之地生存下去
14、本文篇幅不常,却形象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分别概括两个人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