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文言文期末复习:《唐雎不辱使命》

发布时间:2017-12-05  编辑:林仪 手机版

  l 重点字词

  (一)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二) 要明确

  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请广于君:扩大,补充。 3.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4.轻寡人与:轻视,看不起。 5.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6.秦王怫然怒:愤怒。

  7.免冠徒跣:光着。8.以头抢地:以,用;抢,撞。 9.天下缟素:穿丧服。10.休祲:吉祥。11.秦王色挠:屈服。12.长跪而谢之:道歉。1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l 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译: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7.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l 阅读理解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答: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答: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5.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热爱祖国。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答: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答: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更多相关文章:

1.2014年九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

2.

3.

4.初三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 阅读练习

5.人教版上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

6.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基础知识

7.九年级上期末复习:课文填空题

8.

9.

10.九年级期末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