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短新闻》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30 02:32:48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课时】

  拟定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2、讨论前明确:

  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⑴ 什么是新闻。

  ⑵ 新闻的特点。

  ⑶ 新闻的结构。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6、出示思考问题:

  ⑴ 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

  ⑵ 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

  ⑶ 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

  分组讨论问题。

  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⑴ 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地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⑵ 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⑶ 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

  二、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现在各小组将图片拿上来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介绍。

  (各小组展示图片,并介绍。)

  老师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师: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师:虽然我们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窒息、悲愤、沉痛。

  三、写作背景介绍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四、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将你们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问题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来。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相互质疑”。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些问题(多媒体展示)。有些同学们已经问过了,有些还需要我们讨论一下。

  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

  2、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3、第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4、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五、小结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六、精彩语段赏读

  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去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已深深震撼了我们。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生朗读)。

  七、谈收获

  师:我们看新闻通常是为了获取新信息,那学了这则新闻,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八、结语

  是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因为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多媒体显示警示句)最后,老师用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

【《短新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05-14

人教版高一上《短新闻两篇》课文05-08

短的组词02-08

长与短06-03

长与短06-03

短字的组词12-05

名人短故事02-19

短的优美句子11-17

大树的短日记09-28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07-17